近日,《劳动报》刊登《江宁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在挑战中前行,守护劳动者权益》一文,详细介绍了江宁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着力量的优秀经验案例,现全文转载与读者分享:
▲自2004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在实践中探索,经历过无数案件的洗礼,如今是静安区内调解成功率最高的一支队伍。
在上海静安区的繁华地带,有这样一支队伍默默耕耘,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江宁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主要由江宁路街道劳动保障监察协管队队员组成,以下简称“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在实践中探索,经历过无数案件的洗礼,如今是静安区内调解成功率最高的一支队伍,成为劳动领域争议调解的中坚力量。
历经20载蜕变,成就与挑战并存
时间回溯至2004年,江宁路街道劳动保障监察协管队初成立时,其主要任务是采集辖区内企业的用工信息。2017年,江宁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成立后,队员们担负起中心的调解重任。这一转变不仅考验着队员们的专业能力,更对沟通技巧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中心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今年的调解成功率目前高达近90%,在静安区名列第一。
今年1月至10月,中心接到的案件数量173件,主要来源于仲裁院下发的案例和窗口接报。其中,绝大多数的投诉者都是员工个人,涉及的问题多集中在欠薪、加班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领域。面对日益增长的案件量和复杂多变的案情,中心积极应对,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调解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律师介入导致员工期望过高的问题,中心加强与员工及企业的沟通协调,力求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此外,对于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知识匮乏、行动激进的情况,中心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法律意识,理性维权。
记者了解到,在众多成功的调解案例中,去年12月接到的一起薪资纠纷案尤为引人注目。“当时陆陆续续有好多人打电话来投诉,最后我们发现都指向同一家企业。”中心调解员戴晓峰提到,该案涉及同一家企业的40余名员工,欠发薪资金额达近50万元,最长拖欠时间长达半年。面对如此复杂的案情,中心迅速行动,通过多次上门拜访、与企业方深入洽谈、与员工代表反复沟通等方式,最终促成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及时督促企业补发了全部拖欠薪资。
“活到老学到老”,持续学习以应对争议新特点
为了不断提升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应对调解过程中涌现的各类新现象新特点,中心成员积极参与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和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组织的培训活动。“培训主要讲解现实案例回顾和分析,有老师给我们分享实际调解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还会普及新的法律法规知识。”中心负责人张沛告诉记者,通过现场交流困惑和分享经验,队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还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在中心调解员们看来,“活到老学到老”是共同的价值信念,“持续学习新知识对我们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平常多与同行交流对我们调解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调解员金仪表示。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中心也十分注重对调解员的情感关怀。面对有可能出现的被投诉的风险和心中的委屈,调解员们会私下聚在一起聊一聊、互相安慰和开导。他们深知,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当事人和每一家企业。无论是外来务工人员还是本地居民,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他们都一视同仁、认真平等对待,在实际调解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为员工和公司间沟通的桥梁。
张沛向记者表示,未来江宁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等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他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员工的沟通协调,推动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支队伍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继续守护好社区各企业和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
来源:劳动报
记者:朱兰英
— THE END —
更多内容
美丽江宁 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