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过了腊八就是年。”对中国人来说,腊八节是过年的序曲,从这一天开始,家家都在为过年做准备了。 腊八节最早是一个跟祭祀有关的节日。古代的腊日是早期腊八节的雏形。腊日,即腊祭之日,是岁末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时日。汉武帝时期,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以十二月为腊月,并将腊月八日定为腊祭之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是名副其实的“一年之大祭”。 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腊八节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也留下了很多习俗,排第一位的肯定与吃有关。于是,在腊八节,我们便有了喝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在一些地区和民族,还有腊八面、腊八豆腐、腊八肉等节日饮食,表达了人们祈求身体健康、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生活美满的愿望。 因腊八节是进入腊月以来的第一个节日,不可避免地与冬日风物产生了关联。在很多地方,腊八节有凿冰、藏冰的习俗。之所以在腊八节这天凿冰、藏冰,据说是因为腊八节前后的冰质量最好,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腊八节的冰用作食物保鲜效果最好。 在山东部分地区,腊八节还有扫屋的习俗。据说,在这天打扫卫生,就能把一年来的灰尘与晦气通通打扫干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八,不仅仅是一个“节”,也是一个“结”,一个凝结着很多情愫的情意结。在这一天,华夏大地,不论南北,无问东西,都氤氲在这种从远古传来的香气里,它充斥在大家的唇齿之间,温暖着远方游子的归途,也温暖着祖国的万里山河。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的词:“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这可能是苏轼笔下“最冷”的一个腊八节了。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聊可慰藉的是好友张怀民也被贬谪黄州,二人在黄州抱团取暖。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元丰六年(1083年)的腊八节,张怀民却要离开黄州回京赴任。苏轼一边为好友高兴,一边又很是伤感,送别时他难免触景生情,告诉好友他日若是得意时,千万不要忘记在黄州还有一个独自憔悴的老朋友啊。 此时的苏轼如果回望熙宁四年(1071年)的腊八节,内心一定无限感慨。那时的苏轼,任杭州通判,腊八这天,他到灵隐寺休闲赋诗,正好在该寺看到“全民粥狂欢”的盛况,回住所之后他欣然赋诗一首,其中几句是这样写的:“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这一“冷”一“热”的两个腊八,似乎也映照了苏轼一生的宦海沉浮。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就在张怀民离开的那个腊八节为苏轼熬一碗粥吧,毕竟他曾经说过“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或许,唯有一碗粥、一场好睡,才能抚慰那个孤独又高贵的灵魂。图源|东方IC
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一碗粥更温暖的了。
腊八节这天,无论在哪,不管多忙,都要回家喝一碗热乎乎的粥,与家人讲讲热乎乎的话,给忙碌的自己放个假。 腊八粥也被称为“七宝五味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约始于宋代。那时每逢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熬腊八粥。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就有“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描绘的正是乡间田野喝腊八粥的习俗。 老舍也曾经在文章中写过:“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粥的制作,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是以各种米豆枣栗之类为主,如大米、小米、红枣、莲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圆、棒子仁、葡萄干、白果仁、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搭配。 在腊八节喝腊八粥不仅是为了打发满足“牙祭”和“五脏六腑庙”的生理需求,更多的还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抒发。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愿每个人都能觅得那个“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的人,愿每个人都能被岁月温柔相待,把团圆,把一切关于年节的美好都小火慢炖到那碗粥里,随着肠胃温暖到心间。
这个腊八节,就从煮一碗腊八粥开始吧,宽慰下四季的辛苦,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开个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