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中窥宝!这些云南文物中的“显眼包”也太有趣了吧

政务   2024-11-11 11:54   云南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11月颁布实施以来,历经1次修订和5次修正,此次再次进行修订,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文物,让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古滇人的巨型“储钱罐”,一只靴子顶在头上的“老爷像”,在演奏中偷偷“摸鱼”的古滇乐师……穿越时间之河的每一件文物,就像一扇扇“任意门”,带我们走进古人出乎意料又触手可及的生活。



今天
和云南省博物馆这些有趣的文物
一起穿梭时空
感受古人的浪漫和幽默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来自海洋的贝壳——海贝,都是通用的货币。在遥远的古滇,一枚枚来自印度洋的海贝是古滇国时期进行贸易交往的见证,也是古老的古滇国贵族们财富的象征,那么滇人把这些“钱”存到哪里呢?古人们特意制作了一种特殊的青铜器——贮贝器,而滇文化独有的青铜器型便是古滇贵族的超大“存钱罐”。

    贮贝器中的贝币


      对于贮贝器而言,器盖是最重要的“艺术舞台”——两侧装饰虎形耳,似两虎竞相攀爬,器盖外侧有四头封牛,体格健硕,围绕中心逆时针奔跑,器盖中心,一名骑士赤脚骑在马上,通体鎏金,器宇轩昂……古滇国关于美的想象和设计可完全不输几千年后的我们,大凡世间所能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在滇人眼里都是美的载体。

      这件出土在滇王墓葬附近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可谓贮贝器中工艺与造型完美结合的集大成者,是古滇贵族彰显权贵地位、祭祀祖先、歌功颂德的重要器物。




        小孩子喜欢的东西当然要“萌萌哒”,这在哪个年代都不例外。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的一个瓮棺中的鸡形陶壶,是一名孩童的随葬品。陶壶整体形状似鸡,尾部与背部饰乳钉纹三行,通体饰点线纹,作羽毛状,口部两侧各有泥钉一个,颇似眼睛,它是云南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器物。

        陶器十分脆弱,稍不注意就会破碎,而这件鸡形陶壶历经了几千年,却丝毫未损。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先民采用瓮棺葬的方式埋葬儿童,鸡形陶壶有了瓮棺保护才得以保存至今。

        瓮棺葬流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而在距离黄河流域千里之外的大墩子遗址中,也发现了17座儿童瓮棺葬,瓮棺葬的葬式、葬法与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基本相同。小小的鸡形陶壶里,却生动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金马碧鸡”天天念,这“碧鸡”到底是啥?在云南的历史记录中,“金马碧鸡”里的碧鸡指的就是绿孔雀。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种类,它的冠羽长短不一,紧密聚集,呈长长的一簇,像一把匕首一样,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件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里、出土西汉的青铜孔雀正是绿孔雀。

        美丽的绿孔雀 颜谦 摄


          这间接地告诉了世人,自古以来,云南就是绿孔雀的家。

          这类装饰性器物以孔雀为形象的在中原很少见,是滇系青铜器的特色。除了孔雀,古滇青铜器中的动物形象还包括牛、虎、蛇、猴、鹿、马等数种,不仅展示出云南古代的生物多样性,还是古滇人对于人与自然相伴相生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古人的服饰穿戴能有多好看?这一身云南“出土”的“潮流穿搭”又要上分了。出土于昆明市呈贡区王家营沐崧夫妇合葬墓的金镶红蓝宝石冠,其造型呈半球形,由4层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累叠而成。冠面镶嵌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50多粒,绚丽夺目。冠两侧各有小孔两个,用4支金簪穿入冠内发髻之中以固定冠身。此冠融捶揲、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技法于一身,不但是沐氏家族显赫身份的体现,更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

            而另一件时尚单品就非“bling~bling”的壮族云肩莫属了。壮族服饰中的肩饰往往使用银质,是少女出嫁时的贵重饰物。省博里珍藏的这件清末壮族银披肩,主体部分呈八片放射状,银片层叠,合为如意祥云图案,四周则垂吊着花草、动物等图案组成的长穗,穿着时可随身体的摆动摇曳铃响,工艺复杂,精妙绝伦,云南人的爱美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论镇墓俑哪家强?云南省博物馆里珍藏的这一只又“丑”又“萌”的汉代陶镇墓俑必须拥有姓名。

              所谓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用以压胜辟邪、护佑亡魂,因其形象夸张、造型多样、内涵丰富等,备受关注。俑大多比较真实地模仿了当时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场景,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面貌,如经济形态、服饰、风俗民情、雕塑艺术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汉唐陶俑艺术是中国陵墓雕塑艺术中的两个重要部分,都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我国古代传统雕塑艺术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彩。




                且看这位“老爷”单脚站立,浓眉大眼,鼻梁高挺,耳垂肥厚,嘴巴微张,卷曲的八字胡,头两边梳着对称的发髻。他只有踏地的左脚穿了长靴,而那只本该穿在右脚的靴子却不偏不倚顶在他的头上,整个铜像人物做舞蹈状,袖子、下摆和腰带随着舞动的身姿自然飘扬,动感十足。

                别看“老爷”像是喝醉一样,多少动作有些滑稽,实际上,清末民初顶靴老爷可是丽江地区百姓祈雨求福的重要神祇。逢年过节都要将铜像从靴顶寺请出游街,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并演变成为当时丽江地区的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相传十分灵验,因此顶靴老爷深得当地百姓崇信。

                早在古滇国时期,云南就具有独特的对外交流条件,起源于唐宋的茶马古道更使得云南成为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频繁的交往使这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顶靴老爷铜像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纳西族、藏族两个民族文化互鉴的历史物证。




                  早在2000多年前的滇国,就已经有了“3D照片”——青铜扣饰。滇国没有系统的文字,如果遇到重要的事件需要记录,滇国贵族就让工匠们把当时的场景用青铜铸造成扣饰,立体还原精彩瞬间,这就类似于现代3D照相机的作用,而青铜扣饰,就相当于现代的3D照片。第二排第一位乐师,手拿长酒勺,好像正准备从酒缸里舀酒喝的样子,也被“3D照片”生动地记录下来。

                  这件西汉鎏金八人乐舞扣饰不但复刻了当年古滇舞者围着酒坛进行乐舞表演的场景,还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秘密——这八人中的一名乐师正在击打的錞(chún)于,并不是云南本土的常见乐器。


                战国青铜錞于


                  资料显示,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多次发现錞于,但是云南从未出土过錞于实物,但在鎏金八人乐舞扣饰中,这个錞于却是作为祭祀乐器使用,那为何錞于会出现在滇人祭祀场面中,尚不得而知。




                    前有骑马者驰骋马路,后有骑牛者信步于市区,网友惊呼:云南人出行不是骑大象吗?云南人答:最近全中国一半的人都来云南避暑,大象限号,本地人只得换下坐骑!玩归玩笑归笑,云南人出门骑大象是真的吗?

                    出门骑大象这事还真不是一个梗!不信?来看云南省博物馆里的这件骑象人物铜像。自古以来,云南人与大象,一直都有微妙的情谊。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曾经记载“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滇海虞衡志》卷七记载“象出云南诸土司”。司马迁所说的滇越,就是今天的云南。

                    在滇人的生产生活中,大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交通工具,负重致远,如同中原之牛马,“乘象”“象耕”是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云南一带的战争,也常有驯象参战,作战勇猛。




                      作为吃货最爱,烧烤在朋友圈聚会出镜率极高,是云南人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之一。烧烤其实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美食之一,史前人类使用火的历史有上百万年,用烧烤的方式加工食物是古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了陶制的烧烤架;商周时期,烧烤的方法开始升级;秦汉时,烧烤开始流行,到了汉代,烧烤撸串已成为贵族不可或缺的美食。“灵魂三件套,烤炉很重要”,古代烤肉串风靡一时,出土的实物烤炉更是材质多样,有铁炉、铜炉以及陶炉等。

                    山东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中双人烧烤的画面,一人烧烤,另一人持扇扇风。


                      而这一个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陶灶,形状独特甚至有些可爱,圆圆的鼻子、短短的尾巴,好像还头戴冠宇,不知道曾经是否以一个动物的形象为蓝本制作。虽然已过千年,但这和现代依然很像的“烧烤架”,一方面能让我们领略到一些烧烤经久不衰的魅力,一方面也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巧思。


                    这些珍贵文物
                    跨越时空界限
                    与我们出乎意料地产生了联系
                    为这片土地上
                    曾经发生的故事留下注脚
                    你被这些有趣的“显眼包”
                    圈粉了吗?



                    来源:云南发布

                    编辑:王露 

                    初审:杞文慧

                    复审:唐文娟

                    终审:师云波




















































































                    名城通海

                    穿越千年古郡的礼乐光影

                    名城通海
                    通海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党政工作动态、新闻发布、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对外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