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新闻里看到,某位IT高手、AI大拿,或者某些行业翘楚,凭借过硬的技术或成果,轻松拿到欧美国家的高薪offer。看上去,真是一张让人“开挂”的神仙剧本。
然而,更多的人在国内所从事的行业或岗位,并不是海外紧缺的“高尖精”领域。即便自己工作多年,到了国外,也难免面临“水土不服”。很多海外企业会希望你已经拥有那种“transferable skills”,也就是可迁移、可应用在国际舞台上的硬核技术或经验。
若我们没有那样的技能,直接到国外找工作,往往只能做些简单零工或底层打杂,既没有职业发展前景,也无法真正享受在海外工作的乐趣。相比之下,通过留学去系统学习一门新技能或专业,再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过往经验当中,无疑能获得更多可能性。在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更多时间摸索和沉淀,找到新的方向。
二、直接找工作很难,尤其对非“高技术”人群
很多人低估了直接找海外工作的难度。不久前,朋友的小姑子想去国外打工,托人找各种渠道,几番碰壁后才明白,没有实打实的技能或经验,真的难以闯出一条路。对许多普通岗位来说,本地人才就能胜任;对于需要高门槛技术的岗位,则要求更专业、资深的履历。这就导致大部分想出国的人,在“直接工作移民”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诚然,如果你是技术方面的资深人才,比如计算机、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直接找到工作的概率是有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从事普通文职、行政、销售甚至是服务业岗位的人来说,你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并不一定符合国外企业的需求。
换句话说,直接出去找工作,可能就只能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端盘子、超市收银、做搬运工等等。如果你只是想体验海外生活,这种工作当然也不是不行。但如果你是希望带着家人孩子一起生活和发展,或是想要在未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好的身份与工作机会,那么这个起点其实很难支撑你的长期目标。
三、语言与文化差异,留学是更好的过渡
在海外工作,最令许多人头疼的,往往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语言和文化壁垒。你可能读过许多英语教材,但真正进入全英语工作环境,或者被各种地方口音包围,第一周就会感到耳朵“罢工”。更别提商业谈判、汇报项目成果、要表达专业性时,需要的语言精准度和文化理解。
而留学恰恰可以让这种适应变得顺畅。因为留学生通常有一段融合期:上课可以练习语言表达、小组作业中慢慢体会当地人的思维方式、跟同学讨论案例时学到各种行业术语。更重要的是,留学的氛围相对包容,老师和同学都会明白你是一个语言学习者,大家也会对你的口音或表达给出宽容空间。
这段时间里,你也会有余裕去结交朋友,理解当地风俗,熟悉公共交通和城市节奏。如果是直接工作,刚上岗就被boss安排一堆项目,面对同事的各种专业对话,甚至连文化幽默都无法get。久而久之,会让你产生自我怀疑和无力感。留学则是一个比较友善的“练习场”,它会让你在未来进入职场时,更具底气与从容。
四、孩子的适应,同样需要过渡和陪伴
如果你是独自出国打工,也许还能咬牙坚持,但如果带着孩子一起奔向陌生国度,面临的挑战会更多。孩子初来乍到的恐惧、语言不通的尴尬、陌生学校里交不到新朋友的焦虑,这些都不是“吃点苦就行了”那么简单的过程。
而且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安全感,往往需要父母更多关注与时间投入。如果父母双方都忙于打工,很可能无暇顾及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相反,通过留学方式移民,父母在最初一年或两年的留学和准备阶段,有更多弹性和自由度,可以贴近孩子的生活节奏,陪孩子熟悉新环境。在他们需要语言补习班或课后社交时,能及时给予帮助和关怀。
这种陪伴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好语言,也是情感和生活的链接。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记住的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忽略他们,而是把他们的感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