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學位,成就不一樣的他們

时事   2024-10-16 18:45   中国澳门  






澳大為培育更多高端人才,

與海內外知名高校「強強聯合」,

並配合澳門四大新興產業發展,

展開不同項目的聯合培養計劃,

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

讓他們接觸不同學術環境的教學方法、

研究領域和學術專業,

擴展自己的學術視野,

提升競爭力,

培養產業多元發展所需的人才。



夢幻聯動使夢想成真



Nazaré Alva Galang Cabarrabang是首位參加澳大與浙大「2+4」雙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 她從小就渴望成為醫生,本來以為會與夢想職業擦身而過,然而澳大與浙大的合作為Nazaré帶來極大的喜訊,「當澳大和浙大聯合培養計劃消息出來後,澳大的教授和學院職員都鼓勵我參加,去追求我的夢想。」


Nazaré亦成功申請聯合培養計劃,在修畢澳大健康科學學院相關基礎醫學科目及訓練後,目前在浙大修讀臨床醫學課程:「澳大的生物醫學課程提供很多做研究的機會,令我能夠實踐課堂所學,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為我到浙大學習奠下紮實的學術基礎。」


Nazaré(左二)和她的同學


Nazaré在浙大讀臨床醫學的學習生活非常充實,除了要上課外,還需要到浙大的附屬醫院見習。「浙大擁有附屬醫院,主治醫生會悉心指導並分享心得和經驗,讓我能夠靈活運用課堂所學到的臨床醫學知識。我亦很慶幸在浙大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交流學習,得到很多的啟發。感恩澳大和浙大給予的機會,將來會利用所學所得,貢獻社會。」





在灣區更具優勢



參與澳門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2+2土木工程」聯合培養計劃的土木工程系畢業生譚志豐從中學時就嚮往到內地發展,恰逢高三時得知澳大土木工程專業有這個聯合培養計劃,可在兩地修讀兩年的課程並獲得雙學位,「我當時就認定了這是天賜的良機,令我決心一定要進入澳大讀書,並以參加聯合培養計劃為目標。」參加這個聯合培養計劃的學生需要下一定的苦功,由於只有兩年時間在澳大,所以譚志豐的課業比較繁重,必須於大二時就必須要修完四年的通識課。


譚志豐在華南理工大學的實驗室


聯合培養計劃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機會,讓他們體驗多元文化及提升競爭力。譚志豐深有同感,「因為土木工程在澳門及內地的規範各有不同,這個計劃讓我可以在本科的時候就已經了解兩地的專業知識。除此之外,我在華工學習期間也有很多參觀大灣區企業及招聘會的機會,我也把握機會在大三暑假期間在內地實習了一個月,體驗了內地的工作模式及了解行業動態。隨著大灣區的加速融合發展,我相信聯合培養計劃必定令我更具優勢。」




兩校學位兼得



復旦大學一直都是金融學大四學生楊晴夢寐以求的學校,「當我知道澳大與復旦大學之間有聯合培養計劃的時候,那種感覺很奇妙,好像冥冥中早有注定,賺到了兩張本科畢業證書。」


楊晴在復旦大學參加班會


楊晴完成澳大的課程後,便到了復旦開展她的新生活。對比澳大的學習生活,她坦言在復旦大學的學習壓力更大,目前還在努力適應中。「雖然兩地學習各有不同,但澳大和復旦的教學模式各有所長。我在澳大學習的時候,由於有書院和通識課,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機會和場合接觸不同學系的同學;由於復旦同系的課表大致相同,所以我們經常和同系的同學一起上課,而且還會開『班會』。」



擴闊學術視野



澳門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培養雙學士學位項目自2023年秋季開始實施。教育學院數學教育專業同學曾溢希、陳賢進和林敬恆是參與此項目的第一批學生,目前在華東師大學習。在他們看來,此項目提供了在不同環境中學習的機會,可以學習到不同的課程,接觸到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專業訓練,擴展自己的學術視野;可以體會到不同的文化、環境和生活。


曾溢希、陳賢進和林敬恆在華東師範大學


不同的學術機構通常具有各自的資源和優勢,陳賢進說澳大課堂師生互動較多,教授多採用啟發式教學,學生有較多表達自己的機會。而華東師大教授的講解則比較細緻,除期中、期末考外,幾乎每周都有功課、小測,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狀態。林敬恆同學認爲澳大的設施較完善,有健身房和自習空間,書院生活豐富。曾溢希同學補充說,華東師大的學習難度和壓力鍛煉了自己的毅力,在滬澳生相互扶持,還收獲了友誼。



澳門大學聯合培養計劃

澳大持續拓展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在教學和科研的交流與合作,聯合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澳大目前提供以下的聯合培養計劃:


雙學士學位課程

  • 華東師範大學(1+2+1 數學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

  • 復旦大學(2.5+2.5 金融學)

  • 華南理工大學(2+2 土木工程)

  •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3+2 生物醫學—食品科學和營養學)

  • 廈門大學(2+2 歷史學)

  • 浙江大學 (2+4 生物醫學 — 臨床醫學)


本碩雙學位課程

  • 天普大學(3+2)


詳情


博士生聯合培養課程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五邑大學

  •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

  • 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

  • 上海大學

  • 蘇州大學

  • 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詳情





編輯 │ 李巧雲、林嘉敏

排版 │ 實習生顧文晴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


遷校十年  • 揚帆千里

盛世修典 │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在澳大展出

學霸秘方:善用大學資源




分享收藏點讚在看

澳門大學
此乃澳門大學(澳大)唯一官方帳號,歡迎海內外讀者訂閱,了解澳大的最新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