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产业
产业兴则城市兴
在彭州大地上
“一副药”
为彭州的产业腾飞和高质量发展
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彭派动能”
地大物博
奠定医药产业坚实根基
拥有1400余年中医药种植历史的彭州,被称为“千年药乡、百年药城”,地形条件丰富,囊括山地、平原、丘陵、湖泊等,是四川棕片主产区之一和全国黄柏、杜仲、厚朴“三木”药材生产基地,有植物药630余种、动物药40余种、矿物药7种,也是全国著名的商品药材种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川芎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享有“中国川芎故乡的美誉” 。
据《彭州志》记载,早在明代,彭州敖平镇的村民开始种植川芎,成为远近闻名的“川芎之乡”。作为川芎道地产区,敖平镇常年种植川芎面积超3万亩,年产川芎8000余吨,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
早年间,彭州的川芎种植以小户种植为传统,以种植、收购为商业模式,经济结构简单,产业链单一。既是不足,也是基础和机遇。彭州抓住这一机会,以优势破局,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产业联合社+种植户”的标准种植组织体系,促进道地药材生态化、标准化大规模种植。
“天时地利”的良好“基因”,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道中药材,为彭州中医药的生产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真材实料。1921年,彭州市第一家现代中药制药企业——济生制药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现代中药制造史开端的缩影,标志着传统中药种植生产开始步入现代化、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生产道路。始建于1952年的彭州市中医医院,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彭州市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彭州医学、医文、医疗、医药、医养等历史悠久,名医名家辈出,大师云集。古有中医七大门派汇通派的创始人唐宗海,今有李仲愚、张少南等中医药名家,他们在中医药事业上贡献卓著,一生秉持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事迹传颂至今。
1846年,彭州人士唐宗海(字容川)创立中医七大门派之一的中西医汇通派,提出了“衷中参西”的思想,是“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源头;李仲愚,彭州九尺镇人,17岁即悬壶于县医馆,在药物治病的同时,尤善用针灸治病,世人亦称之“李长针”,并多次进京给中央首长治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如今,彭州世代医务工作者的呕心沥血让彭州医学典籍丰富,拥有32万册中医古方,其中就有名家唐宗海编篡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等,不仅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夯牢深厚的基石,而且为现代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
药满彭州
医药产业扬帆起航
在大众眼中,彭州鲜少与“药”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彭州的医药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它仿佛迎风的帆船,正在扬帆启程。
细数一下,从彭州第一家中药制药厂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现代医药制造历史,陆陆续续培育了数家现代医药制造企业,几乎占据了四川中医药企业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作为全省起步最早、综合实力最强、三次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中医药产业聚集地,彭州已聚集四川新绿色药业等医药健康企业237家,拥有中药配方颗粒、抗病毒颗粒、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等年销售过亿元中药单品10个,以及“济生堂”“川济”等百年老字号品牌,2023年医药制造业产值达100亿元,中药制造规上产值稳居全省第一。
其中,四川新绿色药业,在中医药领域表现卓越,中药配方颗粒全国销量第二,2023年销售额达41.6亿元,并成功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位列第77位,成为彭州首家晋级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本土企业;成一制药莨菪系列产品为全国独家品种,益母草注射液连续9年在妇科用药(中药)同类产品中排列第一,2023年销售额达11亿元。
同时,天府中药城已入驻的丽珠医药、康弘药业、亚宝药业也继续蝉联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联环药业还入选了2024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力企业。
近年来,天府中药城还累计推进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等60余个项目新开工、丽珠光大现代中药研发制造产业园等50余个项目竣工。不仅注重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多所知名中医药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药品种,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创新港项目建设现场
从历史中汲取灵感
造就如今的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彭州
集齐天时、地利、人和
成就药香满城
文图:天府中药城 品鉴彭州 彭州发布
编辑:魏悦
编审:叶韬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标明来源,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