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接近尾声。
如无意外,今年票房角逐的赢家,是贾玲的《麻辣滚烫》。
截至11月27日,这部电影总票房年度领 先。
作品成绩一骑绝尘,金鸡奖却给了个0提名。
《热辣滚烫》,真有那么差吗?
贾玲转做导演之后,两部作品皆成绩不俗。
首部作品《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高达54亿元,中国影史票房第 二。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破意义在于:
贾玲成为“全球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沉寂2年后,诞生第 二部作品,票房成绩依然亮眼。
截止11月27日,上映不到一年的《热辣滚烫》,票房突破34.6亿元的好成绩,
超越《抓娃娃》《飞驰人生2》,成为年度市场的票房冠 军。
如此佳绩,金鸡奖0个提名入围,实在匪夷所思。
《热辣滚烫》虽然口碑两极分化,可丝毫不影响它得到过主流奖项的认可。
早在今年7月,贾玲凭借《热辣滚烫》入围百花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双提名。
没有拿奖,是个遗憾,但提名就是肯定。
4个月后的金鸡奖,竟然颗粒无收,未免令人唏嘘。
金鸡奖,真如评选规则所说,“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吗?
还是说,女导演们,总是要面临更多的审视和挫折。
女导演的处境,一直不乐观。
电影行业的大门,对女性只敞开了很小的一部分。
先看一组女性导演获 奖的数据统计:
从1981年至今,获得过金鸡奖最佳影片的仅有2位女导演。
62年的百花奖历史,也只有8位女导演获得过最佳影片。
从1993年起至今共25届的金爵奖,共计387部提名影片,其中54部由女导演执导,占比14%。
24部获 奖影片中,只有1位女导演获得最佳影片。
获 奖的女导演,数量严重不足。
这个结果,不仅仅代表电影行业缺乏女性视角,更进一步地讲,女导演的叙事和拍摄风格,可能被行业严重低估。
以金鸡奖为例,评审规则对女导演非常不友好:
评委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拍摄过五部故事片或其他片种十部以上,具有高 级职称,且有作品在社会上引起较强烈反响的主要艺术创作者(与人合作须是第一署名者);
2、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或国际公认的电影大奖中的最佳单项奖及最佳故事片奖中的主要艺术创作者及其它片种奖的编导;
3、在电影界享有较高威望、成就显著的评论家、事业家或教育家;
4、主办单位的负责人。
前两个条件,极大偏向男性评审。
可以说,男性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女导演处于劣势,职业机会非常有限。
女性导演常常需要通过男人作为媒介,来表达自我。
戴锦华曾经问过女导演们一个问题:
你们电影里的男性角色,是理想恋人还是理想自我?
很多女导演的回答都是——理想自我。
电影《不虚此行》的导演刘伽茵,在中国女性电影人峰会中讲述自己的创作感受。
“胡歌饰演的闻善有没有可能是一名女性?
为什么在创作初期没有想到将主人公设置成一位女性?”
这部电影中,胡歌饰演的闻善,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
一次偶然机会,闻善成为了一个以撰写悼词为生的“写字先生”。
与各色普通人相遇,他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
闻善,通过这个方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此善良温暖的闻善,是导演刘伽茵理想自我的一部分。
为什么他是个男性角色呢?
年近40岁、没有固定工作、独自在大城市漂泊。
这放在一个男性身上,很容易展开后续故事。
如果放在女性身上,导演首先要解答世俗对女性的批判:
为什么30好几了还不结婚?不结婚生子,父母亲友难道不担心吗?
社会评价中,生育问题始终围绕一个女性。
正因如此,如果闻善是女性,那么对这个角色的讨论和关注,容易被引导向另一个无关的角度。
迫于无奈,女性导演只能寻找一个男性,表达“理想的自我”。
女导演的创作常常没那么痛快,总是在一些隐 形的条条框框中被削弱、限 制。
相比男性导演,女导演的镣铐更沉、更重,创作之路需要更多魄力和耐心。
由此,单一视角的电影行业,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部分男性影人,拍戏功成名就之时,作品逐渐缺乏新意,止步不前。
当拍出一部烂片,市场反响不好时,他们还反过来骂观众不懂欣赏。
行业对女导演的看法,非常刻板:
女导演的片子都是小制作,文艺片;
女导演只会拍感情;
女导演怕不了历史权谋;
女导演拍不了铁血风格;
女导演受不了高压工作……
豆瓣一位影评人说:
我们透过镜头认识世界、思考人生。
电影不但需要男性导演的力透纸背般的深刻直观,
也需要女性导演的如春雨绵绵似的柔润细腻。
这当然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女导演胡玫执导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也执导过《女儿楼》《白毛女》。
男导演王扶林执导过《红楼梦》,也执导过《三国演义》。
可他的期许,正当如是。固化的电影行业,确实需要更多鲜活的声音。
电视剧《我的阿泰勒》导演滕丛丛,曾经直言:
电影行业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包括剧组内的不尊重和xing sao扰行为,
这些都是创作生涯中不断面对的挑战。
这个行业,正因女性导演的拼搏和奋进,变得更加丰富、美好。
《热辣滚烫》虽未能提名金鸡奖,但它的票房表现和观众反馈告诉所有人:
电影真 正的价值,在于观众的认可。
奖项为什么偏离了大众的价值观?
评审组们,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