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代表着天气寒冷但尚未达到极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即此阶段虽冷,但还未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节气,一般在每年1月5日、6日或7日交节。此时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热量散失多,气温低。
此外,小寒节气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它提醒人们冬季的深入和严寒的到来,指导农民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比如北方农田休耕,农民积肥造肥、修缮农具、为牲畜防寒保暖;南方对作物清沟排水、追施冬肥等。
小寒三候源自中国古代的物候学,最早可追溯至《逸周书·时训解》,其中详细记载了包括小寒三候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人通过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用以反映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在古代农业社会,这些物候知识对指导农事活动、安排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小寒三候也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化而逐渐被确定和传承下来,并在《礼记·月令》《吕氏春秋》等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和体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通“向”,此阶段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感知到天地间阳气的萌动,为回归北方做准备。
喜鹊生性喜阳,小寒时阳气渐盛,喜鹊开始用枯枝搭建巢穴,准备孕育后代,其筑巢行为也成为小寒二候的典型物候现象。
“雊”指雉鸡的鸣叫,此时接近四九,阳气进一步增长,雉鸡感受到阳气的生长,开始发出求偶的鸣叫,这是小寒时节阳气萌动在动物行为上的又一体现。
小寒时节,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蕴含着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找到了温暖和希望,共同期待春天的到来。
古代在小寒至大寒期间有腊祭,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如今部分地区仍保留相关习俗。
广州有小寒吃糯米饭的习俗,把腊肉、腊肠切碎与糯米一起煮,以抵御寒冷。
从冬至开始,小寒处于二九、三九时段,民间有“数九歌”,人们通过数九来记录天气变化和期盼春天到来。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壬辰小寒后两日广州大道中即事》
陈初越
肝胆黄花相照耀,逡巡白日总沉沦。
广州大道西风凛,犹有先春暖梦人。
多元世界 探索表达|文学与传媒学院期末作品展开幕
来源 | 部分文字、图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新闻中心推送稿件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42881712。
投稿邮箱:pass_tougao@163.com
征稿类别:原创文章、摄影、视频、绘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