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延续未来
文化传承历史
南通东濒黄海、南倚长江,既是长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点。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绚丽多彩、独领风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南通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2个;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93个;南通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项目1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其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
“南通非遗项目巡礼”专题将介绍南通各个非遗项目,欢迎大家关注!
梅庵派古琴艺术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梅庵琴派是民国初年崛起的新兴琴派。梅庵派古琴开山人是王燕卿。他的古琴演奏艺术,重视技巧,充满着地区性的民间风格,感染力极强,是从诸城派中脱胎而出的一个新的流派。该流派将南北琴派的艺术特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徐立孙和邵大苏先后负笈东南高师,成为王燕卿的心传弟子。王燕卿病逝后,徐立孙将梅庵派古琴艺术带到故乡南通,并与邵大苏在南通共同创建梅庵琴社。梅庵派古琴艺术影响较广,中心则在江苏南通。其后广泛流传到上海、镇江、合肥、香港、台湾乃至美国。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1929年,梅庵琴社成立,《梅庵琴谱》同时刊行。梅庵派古琴艺术突出的特征为:1、梅庵派古琴艺术将南北两派艺术特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梅庵派古琴艺术在演奏上重视技巧和节奏,强调旋律之美。3、梅庵派古琴艺术充分借鉴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4、《梅庵琴谱》是最早全部给琴谱点上拍子的琴谱。《梅庵琴谱》中有过半的琴曲为历代古谱未见之曲,这些独门琴曲的艺术魅力非凡。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我市主要依托南通梅庵琴社、南通古琴研究会、南通大雅琴社等传承基地开展传承保护工作。共有梅庵派古琴艺术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5人,其中,国家级1人,为王永昌;省级2人,分别为徐毅、倪诗韵;市级12人,分别为张景林、朱晓梅、郝隽、杨爱梅、周通生、昝锤炼、洪晨、倪歌、陈亚峰、赵琳、王娅妮、陈筱煊。
主要价值
梅庵派古琴艺术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古琴艺术,是中国古琴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主要表现为:1、梅庵琴派的流传由北向南,辗转半个中国,最后进入港台,并成为经由港台而海外的古琴艺术开拓者。2、梅庵琴派是最早进入中国高等学府,为现代知识界所认可的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在20世纪早期,一度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古琴流派。3、徐立孙在发扬梅庵派古琴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之在现代琴坛拥有崇高的地位与影响力。
非遗,始于历史,千年传承,坚守匠心,非遗,亦行于时代,跨界融合,探索创新。当古老的非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熟悉的技艺,编织出未来的模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得以显现,赓续文明,焕新时代,照亮未来!
1
编辑:康梓耀
校对:朱 灿
审核:季晔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