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延续未来
文化传承历史
南通东濒黄海、南倚长江,既是长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点。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绚丽多彩、独领风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南通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2个;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93个;南通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项目1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其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
“南通非遗项目巡礼”专题将介绍南通各个非遗项目,欢迎大家关注!
跳马伕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古代,如东境内寺庙甚多,其中尤以都天庙最盛。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都天菩萨诞辰日,当地都要举行规模宏大、声势浩荡的都天出辕活动。都天王为唐代名将张巡。在都天崇拜中,衍生出一种都天文化现象。如东的老百姓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祭祀习俗为形式,逐步形成跳马伕这一民族民间舞蹈。马伕们口衔银针,手执马钎,腰系铜铃,围在神轿四周,群起舞蹈,跳跃前进,气势磅礴。跳马伕主要流传于江苏如东县,尤以丰利、掘港、潮桥等地为盛,如皋、海安、通州等市(区)也有流传。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跳马伕表现的是某人或某家遭受厄运,于是向神许下誓愿,自愿充当神的奴仆——马伕,在神的鞍前马后,结草衔环,以企求神祗的庇护,消灾降福。跳马伕传递的艺术欣赏和审美感受颇具价值,一是表现手法的拟人和写意。马伕似马非马,似伕非伕,二者合一,象征一种精神,一种神韵。二是舞蹈动作的夸张和简洁。舞蹈语汇多以夸张的劳动动作为元素,动作坚实、有力,梗而不僵。三是音乐设计的简练和传统。跳马伕除了法号和马伕身上所佩马铃外,无其他音乐伴奏,整理后仅加入了鼓和梆等打击乐。跳马伕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版本。一是广场行街版,二是舞台演出版。两种模式各有特色和优势。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代表性传承人任乃贵,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任乃贵,擅长舞蹈的创作、表演,参与挖掘、整理跳马伕,并多次参加导排,扮演马伕头。此外还有王昌文、葛永宣、郝道生、陈金山、汪诚等。江正林(1938~2017),参与挖掘、整理了跳马伕,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善华(1942~2016),长期从事群文工作,为跳马伕绘图近百幅,参与挖掘、整理跳马伕。季铁权,如东掘港人,设计跳马伕音乐。
主要价值
跳马伕源于古代祭祀舞,而盛于明清,上下数千年,从舞蹈中可窥先人祭祀的习俗、先民迁徙的路线、先朝兴衰的历史,可供开展历史学、民俗学、地域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与考证。跳马伕是汉族男子群舞,极具阳刚之气,在民族民间舞中较为罕见,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总编辑部作为典范,多次搬上舞台、荧屏,并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艺术研究。
非遗,始于历史,千年传承,坚守匠心,非遗,亦行于时代,跨界融合,探索创新。当古老的非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熟悉的技艺,编织出未来的模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得以显现,赓续文明,焕新时代,照亮未来!
1
编辑:康梓耀
校对:朱 灿
审核:季晔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