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效的止念法

文摘   2025-01-11 18:03   重庆  

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人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平时如何止念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成为修炼.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炼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经,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中华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为此,笔者在此讲述中华道家的三项准则: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

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随之精进.

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己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般人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还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摔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自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物所动,以保持自心清静,增益功修.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

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人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人静状态?

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人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人静,这是中华道家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人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人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第二法为中善,第三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人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不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中华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人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境.

无心道人诗云:眼不观色鼻不香,正心诚意守性王,三境虚空无一物,不生不灭寿延长!


岐黄君个人微信,欢迎多多交流: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提醒所有人

温馨提示

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岐黄秘录”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点击公众号 查阅更多资料


【推荐阅读】请点击 

总有人问宝贝们在哪?在这!精心为你选择……

学针灸、艾灸,一定要听倪海厦老师讲的针灸课!太珍贵了,必须收藏!

整理出来了!倪海厦讲解金匮要略全集——共77集

转发珍藏!倪海厦老师讲解黄帝内经全集——共75集

大爱!分享大型中医纪录片《黄帝内经》1-60全集,欢迎收藏!

转发珍藏!倪海厦讲解神农本草经全集

免费收藏!《温病学》完整72全集视频

免费珍藏!感谢大医倪海厦讲解伤寒论共58集(高清全集)

免费珍藏!倪海厦老师人纪针灸课程78集(高清)

健康,人人都想要!没有病就算健康吗?

免费学习!《中药学》完整79全集视频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方剂学》视频全集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中医诊断学》全集

救人救己!免费推荐大家学一学推拿学基础!

免费珍藏!疾病查询手册,人手一份!

【经络腧穴学】六十八集完整版视频教学课

最全体检报告解读,看病不用问医生,人手一份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中医内科学》视频

爱心赞赏!请点击下方

声明信息: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投稿、合作联系微信daosheng2019

学习中医,关注公众号,免费获取中医视频!

看完之后,别忘点个【在看】

岐黄秘录
岐黄存大义,千秋泽官民!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宣传中医、振兴中医,复兴中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