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尚书臧浑考(下)

文摘   文学   2024-07-17 00:02   山东  


—您的关注 | 对我们很重要—



北宋尚书臧浑考(下)


  

(四)臧浑的性格、思想倾向和主张

1、性格正直,不善迎合,个性很强。对这一点,《臧氏南图支谱》记得最清楚:“以道事君,不苟取容,后致仕归。归隐家乡青峰寺,自建留隐轩”。程瑀说他“直道何伤”、“苦求晚节”,彭汝砺也说他“蜡屐阮孚人不会,鲈鱼张翰子何如”,是个很认真,不会敷衍、哄骗的人,以致于“直道何伤竟不容”。可见,他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但性格固执或者讲是执拗,不为朝廷所容,毅然归隐出家,真是可敬、可佩、可叹、可悲!


2、思想上信奉道教。不光《臧氏南图支谱》说他“以道事君”,彭汝砺在诗歌中也多次提及其信奉道教,如:“留与先生作隐居”“清隐传闻”“林泉宁复挂尘缘”等。南宋时期的臧湾后人程瑀,他小时候读书处就是在臧浑自建留隐轩的青峰寺,自幼对臧浑的人生状况很了解,因而他也在诗《留隐轩》中写到:“先生肮脏与谁同,直道何伤竟不容。欲约故人赓素志,苦求晚节隐青峰。祥符谶地诗篇重,客倦僧床归兴浓。问舍求田端有日,从他百尺卧元龙”。这里对臧浑一生的性格、思想、志向等都作了高度概括,让后来人看到了一个矢志追求“道”,追求清名、忧国忘家的思想家的形象。



3、志存高远,心高气傲。他中进士后赴桂阳上任,好友彭汝砺作为先他五年的过来人,在诗中就特别提醒他:“莫笑长官权势轻,所怀端可及生灵”、“礼节但能坚玉石,清名亦合上丹青”。可以说,彭汝砺是摸准了臧浑的脉,对他的思想、心理活动了如指掌,特意要求臧浑要“ 勤忧每见朝尝胆,劝恤遥知夜戴星”,并“饯行欲以言箴赠,留作君家座右铭”,交代臧浑以此作为座右铭。


4、支持变法中的募耕。彭汝砺有诗可证:朝廷今日重农耕,劝募招怀有度程。四海田畴须垦辟,万箱菽粟看流行(《和祖道募耕者赴西北》)。



四、归隐青峰为哪般?

臧浑作为北宋朝廷士大夫的一员,留给后世的文字记载信息极为有限。他就像在历史天空上划过的一颗流星,发过热,闪耀过光芒,但最终未能留下多少痕迹而显得神秘。对个中缘由,只能依据上述分析而稍作揣测:

1、非正常致仕只源于其政治观点不合宋神宗皇帝所需。臧浑从1070年登进士第到1078年离开京城返乡,虽《支谱》中记载为“后致仕归。建留隐轩在青峰寺右,十年后卒”,但细细分析可知,其致仕时并未达到常规的退休年龄,属于非正常的“致仕”。从他与彭汝砺交往甚密,而彭汝砺又是被王安石所看重提拔的人这一人脉圈来看,极有可能就是:臧浑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有三点可以佐证:一是在彭汝砺的诗歌中有一首《和祖道募耕者赴西北》,诗句有“朝廷今日重农耕,劝募招怀有度程。四海田畴须垦辟,万箱菽粟看流行”。诗中内容就是对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的称赞。虽不知臧浑原诗《募耕者赴西北》写了什么,但从彭诗推测,臧浑应该是对王安石变法予以称赞的。二是在北宋的党锢之争中,特别是在《元祐党籍碑》所记载的309人名单中,没有臧浑,至少说明臧浑没有反对新政。三是从彭汝砺诗《和祖道见致政王中允题壁》中可知:臧浑对王雱有着不一般的认同,而王雱既是王安石的儿子,又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因此,当王安石变法多年至元丰元年时,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分配到了重新构建的时候,元丰改制就正式拉开了帷幕。而被视为王安石新法的支持者臧浑,自然“不苟取容”被非正常致仕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南宋程瑀在《留隐轩》这首诗中写到:“先生肮脏与谁同,直道何伤竟不容。欲约故人赓素志,苦求晚节隐青峰。祥符谶地诗篇重,客倦僧床归兴浓。问舍求田端有日,从他百尺卧元龙”。在这里,有几个关键字眼需要特别注意:“先生肮脏”、“竟不容”、“赓素志”、“苦求晚节”。我认为:现在之所以在正史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没有臧浑的点滴文字,极有可能就是宋神宗将臧浑的思想或主张,视为异端邪说,采取了严格禁止的措施予以封杀。不然,作为后辈且在留隐轩附近读书长大的程瑀,怎会为先生臧浑的“肮脏”洗白、正名?怎会为先生的悲惨结局“竟不容”而愤愤不平且认定臧浑隐居是“赓素志”和“苦求晚节”呢?要知道,程瑀是在臧浑去世前后出生的(1087年生),为臧浑的宗侄(原因在后面会说明),历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自幼熟知臧浑的经历,对臧浑与宋神宗之间的是非曲直,自有分寸,于是愤然写下《留隐轩》以期正名。可惜的是,徽钦二帝在政权飘摇的历史时刻已自顾不暇,高宗对前朝的是非曲直也不会再去理会,以至于待臧浑曾孙臧肿福、臧肿祥等人于南宋宁宗、理宗年间(1194—1264年)首创《臧氏南图支谱》时,臧浑被污的事实仍没有被纠正、平反,因而,《支谱》只好在其名下以“以道事君,不苟取容”来记述,以避政治风险。同理,彭汝砺在《送祖代朝奉》中也在向朝廷或者说向世人、向社会呐喊:“寄声莫污清风地,留与先生作隐居”,十分肯定地认定臧浑先生是被污的,是冤枉的,希望不要再对先生最后的隐居地进行诬陷了。另外,彭汝砺和程瑀不约而同地都称臧浑为“先生”而没有称官职,是否可以理解为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对臧浑表示尊敬;二是按照世俗习惯,表示对道家人物的特有称谓;三是因为臧浑被朝廷视为异类,不便用官职称谓,只好用中性词“先生”来称呼更恰当一些。



2、固执、倔强的性格,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济世情怀,对清名和“道”的追求,是臧浑隐居青峰寺的根本动力。北宋对士大夫特别厚爱,待遇很高。与其他的士大夫一样,臧浑也希望自己能为朝廷多出力。但现实是:元丰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在元丰改制的大旗下,名存实亡了,臧浑的思想和主张不再被皇帝所认可了。但他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最终能再次被皇帝所接受或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许,彭汝砺早在臧浑赴桂阳令时就很懂他的心思,特意嘱咐“礼节但能坚玉石,清名亦合上丹青”。臧浑归隐青峰寺三年后,彭汝砺发现,臧浑“清隐传闻志尚贤”,初心未改,仍然追求清名、崇尚圣贤。确实,臧浑是浮梁臧氏第八代子孙,前七代的多数人老来均未离开祖籍地,且归葬于臧湾百士坦,但臧浑致仕后偏偏选择到青峰寺右自建留隐轩,以致于自他始,臧湾臧氏分迁一支到青峰岭附近建村,延续到清代中后期才废村。他去世后,就葬在旧城枫树坦,这是后话。彭汝砺的诗中还有一句“可怜老大忧为客”,应是实指臧浑到老仍在外修道,没有真正回到儿孙满堂的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我们在对臧浑宁愿朝廷负他他也不负皇上的忠贞、执着而孤身单影十年,直至去世仍潜心修道而感到惋惜之余,也对他坚定信仰的毅力、恒心而感到敬佩!



3、特殊的宽松社会环境和北宋思想多元化,缺乏主流思想是臧浑隐居青峰寺的外部条件。在上面的第二部分已经说过,北宋皇帝崇尚道教,在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并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宫观祠禄官,儒学、佛教也一并盛行,整个社会环境宽松,思想多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思想尚未形成,直到南宋,朱熹的儒家理学才被确定正统地位。因此,探索和践行自己所崇尚的思想,就成为臧浑他们的必然选择和追求。更何况江西本身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文化在江西源远流长。尽管在近千年之后今天的我们看来,臧浑他的那种探究显得有些迂腐和可怜,但从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也是时代的必然。站在这个角度,说臧浑是一位道教思想的忠实探索者和践行者并不为过。 



五、臧浑在家乡历史上的影响   

1、在浮梁,受臧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程瑀了。为了说明清楚,又得介绍一下臧浑与程瑀的关系:臧浑是浮梁臧氏南图这一支的第八世孙,是始迁祖臧南图的长子臧宗礼的后代;而程瑀原名臧瑀,本姓程,姑父臧崇之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也是程瑀的实际养父,同时还是始迁祖臧南图的次子臧宗晏的后代,同为浮梁臧氏南图这一支的第八世孙。程瑀只因为与他同岁的表兄弟——姑父臧崇之的儿子在程家(现浮梁县臧湾乡府前村)遭水碓舂亡,其母为解难,忍痛割爱,将他暗中送与姑妈为子,冒充姑父自己的儿子被带回臧家,直至程瑀1124年中进士回乡时再得知真相,上奏皇帝,禀明原委,皇帝很受感动,赐其所生子嗣,分臧、程二姓。后来,程瑀生了十个儿子,依皇帝圣意,将第二、三、四、六、十子姓臧,第一、五、七、八、九子姓程,这就是现在臧湾“五程五臧”的由来。其本人待姑妈、姑父去世后,认祖归宗改回本姓程。因此,按照臧氏谱中排序,程瑀应是臧浑的宗侄。正因为如此,出生于1087年的程瑀,才可以在宗伯臧浑修道的留隐轩、青峰寺处读书,以致此地后来成为浮梁八景之一的“青峰脚圆”和“程瑀读书处”二处名胜古迹。臧浑的人生经历深刻影响着程瑀的成长历程,如:对朝廷的忠诚、为人正直、敢于斗争、坚定信仰等,我们都可以从《程瑀传》中体会到。


2、 臧浑后人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从《臧氏南图支谱》的记载可知,臧浑有四个儿子,仅其长子臧孝这一分支,都繁衍出大量人丁。现在的浮梁臧氏后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臧浑长子臧孝的后裔,并不乏出类拔萃之贤能。如:南宋被皇帝称为“社稷之臣”的臧文通,神童臧廷凤,在浮梁最早用铸铁技术建造大桥——铁柱桥的能工巧匠臧法等等。


3、无意中为古代浮梁打造了文化圣地——青峰岭,集古寺青峰寺、道观留隐轩、名人遗迹程瑀读书处、古代浮梁县昌江八景之一的“青峰脚圆”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园。


留隐轩原址,位于现在从县城往鹅湖、臧湾方向去的刚出县城跨昌江的新平大桥头右侧青峰岭上,旁边建有青峰寺。因系宋臧浑所建,后被浮梁县列为名胜古迹。


青峰脚圆——青峰岭下昌江河边是著名的浮梁县昌江八景之一的“青峰脚圆”,青峰岭上有古代著名的“程瑀读书处”,另有大量的文人墨客的诗文碑刻。


青峰寺,该寺初建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即公元853年),由僧普创建。在宋代,青峰寺与昌江河对岸的宝积寺遥相呼应,是浮梁县城的标志性建筑。青峰寺至元末被毁,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重兴,崇祯年间(1628—1644年)僧逃寺荒废。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知县萧蕴枢召僧海潨复修,诸家诗互详山川志,今已废。据《浮梁县志》(道光版)记载:青峰寺有大量的文人墨客的诗文碑刻。县志录有五首: 

(1)明邑人李思谟诗:

峰峦崒嵂云藏坞,古刹荒凉秋草奢。

鹤瘦常依庭内树,僧闲时煮雨前茶。

泉分白石通晨灶,药种红芽烂晚霞。

牛背笛声催日暮,烟横古渡闹栖鸦。


(2)邑人李符先诗:

偶然一苇柳堤边,借问青峰寺脚圆。

鱼步阔从江水远,鸟梯直上岫云连。

僧挑菜甲添茶果,人傍花阴石垦田。

经阁试听深月夜,有无鬼斧琢山前。


(3)邑人鲍一箕诗:九日游寺诗

塞鸿几点度山城,天阔风高雨乍晴。

岭上丹枫明万叶,阶前芳草变疏茎。

上方钟动云生籁,空涧澜翻石有声。

登眺不须僧共语,黄花清影自纵横。


(4)郑珩:《青峰寺前晚泊诗》

昌江西望水潺潺,人乱斜阳渡口间。

帆影依依投极浦,钟声隐隐出禅关。

云凝精堞千家合,烟锁青峰万仞间。

情滞不堪回首处,哀笳吹动九英山。


(5)彭汝砺:再游诗向年来峰顶树

木正青葱今年来,峰顶林间霜叶红。

古院山僧横田东,磬罄松色白云中。


青峰岭


青峰岭及青峰寺在清代以前为浮梁县重要的人文景观,可惜的是,这些凝聚古人心血和智慧、镌刻着浮梁灿烂历史文化的历史见证,被毁于乱世之中。


参考资料: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宋] 陈思.两宋名贤小集

[4][宋] 彭汝砺.鄱阳集

[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臧氏南图支谱.(1922年版、2010年版)

[7]江西省志98—江西省人物志.(2004年修订版)

[8] 浮梁县志.(清道光版,2007年翻印)

[9]司志杰.彭汝砺诗歌研究.(河南大学)

[10]彭忠祥.彭汝砺生卒年考辨.(鄱阳湖文化研究2016.4)



    (戴秋生/文;2020.3.24)




—END—




《臧氏春秋》

官方微信


—dzqswxc—


主编微信 | dzq15190660902

弘扬臧氏精神 繁荣臧氏文化 

臧氏春秋
《臧氏春秋》微刊是当下集中展示、宣传和推广臧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创刊以来,《臧氏春秋》始终秉承“弘扬臧氏精神,传承臧氏文化”的办刊宗旨,致力于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臧氏文化品牌,为促进臧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