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宜阳,男,2003年6月生于安徽安庆,毕业于合肥市第八中学,本科期间曾获Robomaster2024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区域赛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三菱电机杯电气与自动化大赛东部赛区一等奖、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思岚无人驾驶挑战杯一等奖、江淮蔚来奖学金、优秀学生银奖等荣誉,获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预计)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科研实习。
贾振东,男,2003年3月生于河南郑州,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南省新郑市第三高级中学。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安徽省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善义奖学金等荣誉,现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2024年7月至8月赴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暑期研究项目,2024年10月参加日本“JST樱花科技计划”前往诹访东京理科大学进行交流。
陈煜晴,女,2003年3月生于浙江温州,毕业于浙江省温州中学。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华为奖学金等荣誉,担任校合唱团副团长。2023年7月至9月、2024年7月至11月分别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展科研实习。
梁家华,男,2003年6月出生于广东佛山,中共党员,毕业于广东省顺德第一中学。本科期间曾获苏州奖学金、“梦之蓝”中国航天基金奖学金、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等荣誉,2024年1月至5月前往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课程交流,2024年7月至9月赴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展科研实习。
干雨杨,男,2003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成都市石室中学。本科期间曾获优秀学生金奖、合志奖学金、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2024年7月至11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展科研实习。
周羿宇,男,2001年8月生于安徽蚌埠,中共预备党员,毕业于安徽省固镇县第二中学。本科期间曾获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地奥奖学金等荣誉,2024年7月至9月前往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展暑期科研实习。
江咏宸,男,2002年12月生于江西,毕业于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本科期间曾获合志奖学金、优秀学生银奖和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2024年7月至9月前往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展科研实习。
访 谈 组:范煜 牟玲 吴恒安
访谈日期:2024年12月9日
访谈地点:西区力四楼二楼会议室
访谈组:各位同学好,你们在本科期间都参加了学校支持的国际交流,请问期间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邵宜阳:在伯克利交流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情是频繁的和机器人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创业者的接触交流,深入了解学术和行业最前沿的挑战与研究方向,并形成自己的科研课题。众多的活动,包括BARS会议、Jim Fan的lecture、李开复的演讲等也都让人收益良多。
陈煜晴: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是202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期间,和课题组的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开展coast to coast的徒步活动。教授的妻子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徒步大师,她带着我们一起从新加坡的西部开始,行走42公里,用时10小时,来到了新加坡的东北海岸科尼岛,途中我们一行人跟着她一起品尝了许多美食。从白天走到黑夜,这是非常难忘的经历,既增进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陈煜晴(右四)在新加坡参加课题组的徒步活动
贾振东:我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在日本和当地学生的一个交流会。在这个交流会中,我们一边品尝着当地的美食、一边畅谈言欢。交流的内容从美食谈到出行,从爱好谈到科研,从现状谈到理想……原本文化迥异的大家在此刻都热情地就以上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到了活动结束时间也还依依不舍。这让我感受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并不能阻止大家彼此的热情与关怀。
访谈组:在出国交流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梁家华:在组会交流时,我确实感到了一些胆怯。一方面,我担心自己无法清晰地表达观点,另一方面,我也害怕听不懂提问者的问题。这些不安使我在最初的几次组会中倍感压力。幸运的是,有师兄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们细致地帮助我修改PPT,从内容的排版到数据的展示,都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同时,他们还帮我梳理汇报的逻辑结构,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衔接顺畅。这些支持和鼓励使我逐渐建立了信心。
干雨杨:最大的不适应就是交通出勤不便利。我去的康奈尔位置比较偏,到的时候下了飞机到曼哈顿坐大巴,结果坐了四个小时才到学校。同时城市的交通也不方便,最繁忙的一条线也得15分钟一班车。另外在国外的陌生环境生活会比较枯燥无趣,刚开始去的前几周“两点一线”的生活快过得抑郁了。后来我找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多结交朋友,能发掘本地人才知道的景点或美食,另外我也会搭实验室研究生的便车,周末出去溜一圈能有效舒缓情绪。
干雨杨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陈煜晴:在美国进行暑期研究的期间,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可能是生活安排上的。由于学校食堂的食物价格较贵、种类也不多,我需要每天自己制作一日三餐,周末去超市买菜,平时做饭,工作日带到学校,然后去实验室工作。虽然有些费时间,但这已经是综合考虑经济、健康、营养和美味后最好的方式。后来我逐渐尝试越来越多的菜,并在周末进行制作冷冻,工作日作为预制菜解冻,这样更加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几个月下来不仅省了很多钱,也提升了自己的厨艺。
访谈组:通过这次国际交流,你们在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提升?
周羿宇:荷兰特文特大学的流体物理专业在欧洲可以排到前三,他们的设备比较先进,让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科研氛围,通过这次交流,我掌握了更多实验操作和细节,比如使用模具获得冰球、独立操作正十二面体水箱,使用加装偏振镜拍摄更有区分度的图像。其次,对我图像识别和批量处理数据的技能有很大提升,每次实验完成后我都需要及时处理数据并进行分析,思考下次实验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周羿宇(左一)在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展冰球熔化的实验研究
陈煜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我去到了一个研究生物材料与生物电子器件的课题组,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科大学习专业时很少能接触到的知识,比如化学合成实验与原理、样品制备和器件制作等,更加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熟悉了力学在交叉领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为以后的科研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贾振东:通过在香港科大的暑研,我觉得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首先是学习了很多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比如培养细胞、接种病毒、搭建显微镜光路、使用ImageJ软件来分析处理图像等等。这里面包含的知识或者能力虽然我在科大也略有接触,但在实践层面并不深入。其次,相比于在本校从事科研的经历来说,暑研是一个更加集中且心无旁骛的过程。我们可以无关乎成绩地全身心投入科研过程,对选题、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过程有一个全方面的把握。
访谈组:你们认为国际交流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或视野有哪些具体的塑造作用?比如在自信心、独立性、适应性、沟通表达、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梁家华:通过国际交流,我觉得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进步。比如在使用Linux系统的过程中,我多次遇到内核崩溃的情况,虽然一开始感觉无从下手,但经过不懈的自学和查找资料,我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经历不仅让我熟练掌握了Linux系统的使用,也增强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信心。
梁家华(左二)在荷兰特文特大学课题组
周羿宇:国际交流锻炼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之前我面对与外国人的交流总是很胆怯,现在我敢于表达,哪怕我的语法会有错误。此次交流也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利用周末时间去了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和国立博物馆,领略了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艺术作品。
干雨杨:在交流的最后一个月,组里来了一个意大利的访问学者。单人的工位终于有个伴儿了。我们交流了两国青年学生对待教育和工作的不同态度,一个中文区和一个意大利语区的人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还是蛮神奇的体验。
访谈组:这次国际交流经历对你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哪些积极的影响,有没有新的思考或调整?
邵宜阳:国际交流既让我了解到国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在算法研究上的领先之处,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相比于国内在硬件和工程经验上的短板和不足。结合我的科研兴趣,这反而坚定了我留学后回国工作的想法,以真正将High-level intelligence与Low-level physical robot深度结合,创造出智能、可靠的机器人系统。
贾振东:我之前其实一直对于国内保研和出国读研摇摆不定,但通过了这段在香港的交流经历,我的规划变得明确。我发现自己可能并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或者国外的生活,我还是更喜欢在内地的生活方式。在内地的生活中,我才能游刃有余、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中。同时,在香港的交流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口语方面,今后我也会在英语方面加强学习。
江咏宸:我在2023年秋季学期申请了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关于高超声速流动中激波干扰机理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在荷兰暑研期间,我开展了蒸发驱动液滴内部流动现象的研究,我和来自法国的交换生一起合作进行实验,学会了Micro PIV技术和超疏水基底制作技术,积累了十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这次交流让我对微尺度流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的研究兴趣从气体动力学转向了微尺度流体。
江咏宸(中间)在荷兰特文特大学课题组
访谈组:对于即将参加国际交流的同学,你们有什么经验或建议想要分享给他们?
陈煜晴:我的想法是:踏出舒适圈,想做的事情马上去做。拓宽视野是本科学习的必修课,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出国交流是一个帮助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机,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但每一个困难都是在为未来面对更长更远的人生作下准备,所以不必害怕、拥抱挑战,努力接纳新事物。
贾振东:首先,在出行前一定要对目的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出行、饮食、网络方面)有个详细的了解,可以自己上网查询或者咨询相关前辈。我在前往香港的过程中,一进入香港境内手机就没有了网络信号,这对我的行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显然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其次,多和当地学生交流,他们会以本地人的视角介绍当地的情况,这是一个绝佳的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
贾振东(右三)参加日本“JST樱花科技计划”
梁家华:可以提前准备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做饭、理财和时间管理,这些对你的留学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提前了解目的地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学术氛围,做好迎接新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准备。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组会和学术讨论,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访谈组:结合你们的国际交流体验,对学校本科生国际交流工作有哪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贾振东:首先,学校可以统计每个交流学生的基本情况、交流学校等信息并提供给想要进行国际交流的学生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目标学校。此外也可以将前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往届学生经验整理出来,分享给前往相关学校的学生,从官方层面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交流目的地的情况。
陈煜晴:对学校本科生国际交流的工作最大的建议是完善资助政策,因为非学校官方开展的国际交流项目中高昂的学费会令许多同学望而却步,而学校官方的项目又在专业和学校选择上有所局限。另外,可以多邀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同学对低年级的同学开展引导,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国际交流的作用和影响。
邵宜阳:能否在国外大学附近找到一个性价比高、通勤方便的住所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很多公寓都是一年起租,适合暑研或交流的短租比较少。我了解到国内有些学校如西安交大、电子科大会帮助本校参加国际交流学生找到合适的住所,希望学校可以考虑一下。另外也希望学校可以提前帮助我们和当地留学或工作的校友建立联系,比如定期组织一些与国外校友线上交流的活动可以帮忙帮助我们打破很多信息壁垒。
邵宜阳(左一)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旧金山的科伊特塔前
END
文字:范煜|编辑:王子鑫 陶子威
初审:程光磊 | 复审:徐俊梅 | 终审:王晨
版权归科大国际所有,未获授权不得转载,如需合作请联系:junmeixu@ustc.edu.cn
来源:科大国际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新浪微博
哔哩哔哩
抖音视频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来科大,你就能!》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