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文旅┃我与文化三门峡

时事   2024-11-06 07:07   河南  


我与文化三门峡

张慧


  在我离开家乡漂泊的那些年,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哪里人?”每次我都怯生生地回答:“三门峡。”然后对方就会接着问:“哦,三峡大坝是吧?”我会再认真地重复一遍:“三门峡。”而此时对方大多就以一句“没听过”草草结束这段尴尬的对话。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去了很多城市,我毫不吝啬地喜欢这些城市的繁华与厚重,仰慕它们时常被挂在嘴边的名声与荣耀,让我不禁想去了解它们更多。直到有一天,当疫情的阴霾突然笼罩,不仅束缚了我的双脚,更让我的心灵也陷入了短暂的囚禁。在这座逐渐熟悉的城市里,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曾几何时,我的目光总是追逐着远方的风景,却忽略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历史典故如同璀璨星辰,一一在我脑海中点亮。从周召分陕而治的智慧,到虢国车马坑的壮丽;从甘棠苑的清风,到紫气东来的祥瑞;从上官婉儿的才情,到姚崇的贤能;从黄帝铸鼎荆山的传奇,再到仰韶文化“花开中国”的璀璨……每一个故事都是三门峡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都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它们与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我更加确信,这里就是滋养我的生命之泉。


  我迫不及待地想更深刻地了解它,想抚摸它被埋没的厚重历史,想触碰它被深藏的文化积淀,想铭记它被遗忘的荣耀过往。我开始走街串巷,了解人文典故,开始逛博物馆,收集有关三门峡的一切。


  我越来越觉得这片土地太厚重了,厚得万千文字也写不尽它,重得足以撑起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当我踏入庙底沟博物馆的那一刻,心中涌动的情感如同潮水般难以平息;站在三门峡的这片土地上,脚下的每一寸都仿佛与我产生了共鸣。我深情地踩下去,感受到的不仅是土地的坚实,更是那份源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它就像一颗从泥土里顽强钻出的嫩芽,带着生命的活力和温暖的希望,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我的心灵。


  这份文化自信,让我重新认识了三门峡,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意识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我们文化血脉的源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根基。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


  三门峡,作为黄河上的一处重要节点,承载着大禹治水的辉煌篇章,其地名背后,不仅是对地理特征的描述,更是对古代先民勇于抗争、改造自然精神的颂扬。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有效控制了黄河的洪水,还促进了三门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追溯历史,周召分陕的故事也和三门峡紧密相连,陕西的得名也由此而来。函谷关自古以来便是守护关中平原的重要屏障,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汉唐宋的王朝更迭,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漫漫崤函古道,作为连接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唐朝的辉煌与沧桑,谱写了“丝绸之路”的华丽篇章。盛世时,李世民曾亲临陕州城,眺望河山,彰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乱世中,杜甫也在三门峡含怒悲吟《石壕吏》,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黎民的疾苦……


  沿循历史的滔滔洪流追溯往昔,无数的细微之处犹如夜空中繁星点点,熠熠生辉,激荡起心海的壮阔波澜。我仿佛于此寻得了久远的根脉,心灵不再流离失所,对这片土地的爱意愈发深沉。


  再有人问起,你是哪里人?


  我一定要骄傲地回答:三门峡!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徐伟

合作热线:18639836009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三门峡日报
关注社会热点,聚焦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及时海量的三门峡新闻、时政新闻、国内国际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语音新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