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术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动辄“创新”。这实际上是对真正“创新”的一种否定或丑化。
黑格尔说:“新精神的开端乃是各种文化形成的一个彻底变革的产物,乃是走完各种错综复杂的道路并作出各种艰苦的奋斗努力而后取得的代价。” 黑格尔在这里用思辨唯心主义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学术创新道路之艰辛。
我们不能把创新作为一顶“高帽”随摘随戴, 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廉价的“标签”到处乱贴, 否则, 创新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如果哪一天“创新”近乎成为肤浅、投机取巧的“遮羞布”, 抑或说近乎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贬义词, 那么就有可能迫使那些对追求真理采取严肃态度的人不得不说:“我不是在创新!”
创新并不神圣, 但它绝不是“口头禅”。
在我国学术界, 所谓“创新”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瘟疫”, 四处蔓延。这些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创新”大致有以下四种表现形态:
一是迎合某种狭隘需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大玩“学术跳棋”。例如,过去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现在为了说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论证发展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把市场经济的意义和历史作用绝对化, 硬说市场经济在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同时, 还有人不顾基本事实, 否认当前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而把这一过程说成是什么世界现代化加中国现代化。这种出于迎合某种需要的庸俗实用主义,损害或扭曲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要间的正常关系, “消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二是出于个人私利, 在学术研究上“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大玩“学术杂耍”。这种表现形态与上述表现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首要特征是“学者”个人的需求压倒一切, 故观点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令人诧异。这种现象既损害了学者形象, 又践踏了学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