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书写,多用鸡距笔,形成中国书法史独特的晋唐风格!鸡距笔在晋唐时期盛行,尤其到唐朝,深得文人墨客之喜爱。
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个《鸡距笔赋》,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鸡距笔劲健硬挺——“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有种毛笔笔头形状像雄鸡鸡爪后部突出的距,笔头短小尖细。
又形似蒜头,比一般毛笔要胖,腰力强,笔毛密集。
用笔时只需用笔尖蘸墨,笔锋粗短犀利而劲健,弹性好而腰力足,一笔而后笔锋恢复如初。
王羲之、颜真卿、白居易、李白等众人都为它痴迷为它心醉。
王羲之一个远房侄子王珣的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相传《伯远帖》即为这种笔所书。
令白居易、颜真卿、王羲之爱不释手的这种笔就是——鸡距笔。
制笔的秘密:晋唐古法制笔,似乎也在呼应关于笔尖的秘密。写字古法,当以魏晋唐为基,因时期和技术发展,毛笔的形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的形制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特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距笔:
▲晋唐时期鸡距笔(日本藏)
这支唐代缠纸“鸡距笔”,是曾作为大唐文化象征东渡到日本的。唐代著名僧人鉴真曾六次东渡,带去含鸡距笔在内的大量文物。其中“鸡距笔”已经被列为日本“国宝”。
▲书画大宝库赤狐之缠纸鸡距笔,鸡距式笔尖坚挺有力
那些用它完成的经典
▲《白氏文集古抄卷》
白居易用这种笔创作了《白氏文集古抄卷》,不以书法为专长的白居易也能写得隽永朴拙。
▲《祭侄文稿》
颜真卿姪季明与其父杲卿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祭侄灵前,极度悲愤中写下的《祭侄文稿》,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据说也是这种笔所书。
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
▲《伯远帖》
王羲之一个远房侄子王珣的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相传《伯远帖》即为这种笔所书。
令白居易、颜真卿、王羲之爱不释手的这种笔就是——鸡距笔。
笔杆为竹,笔膛为红木,笔头为羊狼兼毫。
平常书写,只用前三分之一狼毫的部分。
虽笔头尖细,写小字控制自如,较粗的笔画,轻压就能成型,出锋也很漂亮。
鸡距笔,因笔头形似鸡爪突出的鸡距而得名,粗短而锋利,是雄鸡之间战斗的武器,可谓“如剑如戟,可击可搏”。因此,鸡距笔省力、快捷、笔头硬劲,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细致的小行草,和精细工整的楷书。
▲书画大宝库赤狐之缠纸鸡距笔,鸡距式笔尖坚挺有力
“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 白居易《鸡距笔赋》
下面给书友们粉丝们推荐一款新品匠心制作:赤狐之缠纸鸡距笔,笔锋短粗 笔锋锐利 含墨饱满 书写省力 劲健硬挺。
鸡距笔,因笔头形似鸡爪突出的鸡距而得名,粗短而锋利,是雄鸡之间战斗的武器,可谓“如剑如戟,可击可搏”。因此,鸡距笔省力、快捷、笔头硬劲,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细致的小行草,和精细工整的楷书。
新品匠心制作-赤狐之缠纸鸡距笔
新品匠心制作-赤狐之缠纸鸡距笔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