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十年的PAC大赛,“新”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文摘   2024-08-07 11:09   北京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校区第三教学楼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一堂特殊的“课程”正在进行,台下的学生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台上的讲师也不是他们熟悉的面孔,而是来自算力行业的优秀工程师,而要说起这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便要提到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Parallel Application Challenge,简称“PAC大赛”),这项在行业中发展十年之久的“中国超算并行赛事的先行者”。



自2013年创办以来,PAC大赛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的办赛理念,在今年迎来新十年的开端之年。回首前路,PAC用十年时间累计了超1.6万人参赛,足迹遍布全国近50座城市,吸引了来自400余所高校单位的1,500多支队伍的积极参赛,是高性能计算产业与各大高校积极促成“产学研”融合式发展的典型范本。今年PAC大赛走进高校培训系列活动的首站,活动旨在凝结来自行业及各科研领域的精锐力量,走进各大高校为参赛选手开展巡讲,其内容不止于如何更好的备赛,更将带来行业一线建设者与选手们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

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我们跟随这场横跨南北8所高校,参与活动人数近千的活动,似乎也更能理解,PAC将如何在新的十年继续走出新的风采。

近年来,产业变革为各行业打开了新视野,我们将以建设者和见证人的双重身份共同开启新的时代,其影响之深甚至有望为全人类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但面对各国在高精尖领域的“顶峰相见”,走稳这条以高性能计算为基石,联动千行百业实际发展需求的新质生产力之路绝非易事,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对“实战性”行业人才的培养。自4月启动以来,PAC大赛的报名相当踊跃,短短三周的时间,报名队伍就突破100支。PAC大赛作为一项“选培中国超算优秀人才,寻找行业最佳应用”的行业赛事,其内核离不开对参赛选手的培养。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白杨同学是今年的参赛选手之一,尽管是首次参赛,但对于如何备赛,白杨的思路非常清晰且经验“老道”。不仅在赛前对并行编程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性学习,还针对比赛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细分领域知识,诸如体系结构在访存优化时要用到的“对缓存进行优化”、“共享内存”等方面的内容做了充分的预习,甚至还查阅了大赛组委会之前发布的赛题讲解,主打“知己知彼,有备而来”。

白杨表示,自己是在选修学校开设的“并行计算”这门课程时了解到了PAC大赛,伴随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步对学科内容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想通过参加比赛,提升自己在并行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她表示“今后有在并行计算领域继续学习的计划,未来读研更会选择这个方向。”不难看出,新一代年轻人对自身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路是何等清晰,他们主动学习性更高,对未来行业的发展及变化更具思考,同时也更善于培养自己的复合型能力。

在PAC大赛走进高校系列活动浙江站,很多来自语言专业甚至医学院的学生也前来参加活动,这些“新青年”对学习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丝毫懈怠,他们在活动现场的积极性更强,与讲师的互动交流更多。面对他们的提问,讲师们走下讲台,来到提问者身边开展一对一交流,而这也充分展现了作为行业未来建设者的他们在独立思考方面的活跃性。

选手的参赛热情是衡量比赛影响力的有效标尺。在这方面,PAC大赛凭借自身在行业发展中十年的沉淀与实力已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可与肯定,PAC大赛大赛已然成为“新青年”在超算领域历练自己的“实战基地”。课业之外,PAC成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质实训平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是未来建设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也是PAC大赛使所有参赛选手“赛有所获”的核心,更是这项比赛不断发展,在新的十年继续与一代代“新青年”建立连结的价值所在。

每年,PAC大赛都凝结着无数参赛指导教师的心血与期待,离开传统课堂,他们共同为自己的团队而战,为荣誉而战,这种氛围也让师生们变为人生路上彼此帮衬的挚友,更像是一同冲锋陷阵的战友。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俊仕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于潇雪两位老师都是各自参赛队“新一代”的主教练。对PAC大赛而言,两所高校都是历年比赛中的强队,对如何带好自己的队伍,两位年轻的指导老师也都有各自的思考,这其中共同的内核是:传承。

得益于十年的陪伴与沉淀,PAC大赛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参赛者,也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中“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途径之一。十年间,PAC不仅见证了一代代年轻人从象牙塔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参加PAC大赛为自身发展争取到了更多优质资源与机遇,影响着更多新一代的青年积极投身比赛。这种代际间的积极影响与反哺同样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展现,当前辈指导老师交棒给年轻一代教师带队参赛时,这项比赛就成为教育教学发展中可以用来承载经验、收获、成就,可以传承并被不断延续发展的介质。这一刻,比赛的竞技属性暂时退却,比赛对于参赛选手的价值将被放大,对教育工作者而言,PAC是自带“育人”属性,是可以传承下去的“教学方式”。

陈俊仕老师表示,安虹教授作为带领中科大参加过多年PAC大赛的“灵魂人物”不仅对新一代参赛队员的备赛情况高度关注,也是他成为新导师的领路人。要想带好年轻队伍打好比赛,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是首要一步。引导学生们忘掉师生间的身份关系,才能让使彼此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顺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能够让知识更好的传输与消化,这是人才素质的培养,也是如何带好PAC大赛参赛队的宝贵经验。

于潇雪老师同样表示,作为新一代PAC大赛指导老师,不仅要接好前辈们交到自己手上的任务,更要懂得如何与参赛队成员站到一起。指导教师在参赛队中更多时候的任务是要服务好同学们,其内核源于自身对行业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如何利用自己的学识与经验,结合时下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年轻人发挥自身优势,尽展才华,将会成为她作为新任指导教师在未来带领PAC参赛队的重要任务。

以产学研融合推动科研教育的传承发展,是打破传统“中国式教育”的积极尝试。在这一环境下,教育形式将不再限定于书本、课堂甚至学校,它的样式变得丰富多彩,走过十年发展的PAC大赛,何尝不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呢?

第十一届PAC大赛,其自身也在不断的传承和改变。今年大赛引入了全新的算力平台资源,此举将为今后优秀国产算力发展做好更为充足的准备,同时也将为PAC大赛的下一个十年打下扎实基础。在新的算力平台之上,见证新一代指导教师与新一代青年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END

高性能计算
发布与全国高性能计算大会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