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义】坝美为阿科乡、八达乡合并建镇。阿科为壮语,阿指岩壁,科指脚,即岩壁脚的村子。八达为壮语,八指口子,达指河,即位于河口的村子。坝美为壮语,坝指口,美指树,意为“森林中的洞口”,因民族语音得名,故名。
【历史沿革】清道光五年(1825),原阿科乡分置阿科营(治在阿科村)、革榜营(治在革榜村);原八达乡分置者歪营、洛里营;民国2年(1913),称北区(治在中洛村)。民国21年(1932),与大西区合并于底圩置第七区,八达随属。民国29年(1940),废区扩乡,从第七区分出置中原乡(治在中洛村)。1949年4月,改为中原区。1951年1月,改称第八公所(治在阿科),1957年,改称阿科区。1958年11月,阿科区成立金星公社;八达从阿科区分出建立真人民公社 (治在今洛里村)。1961年5月,改为阿科区公所,八达并人阿科区公所。1971 年改区为公社,八达分出建立洛里公革命委员会(治在今八达村)。1981年11月,改阿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1月,复为阿科区公所。1988年,改乡。2006年6月,阿科、八达2乡合并为坝美镇。地名名称沿用至今。
【历史文化承载】
1.大阴洞遗址。大阴洞位于广南县坝美镇者卡村,珠西公路西侧,奎南河从洞口北侧自南向北流过。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在广南这片土地上,就有古人类生息活动。他们在多个地方留下了生活的痕迹。2017年对大阴洞遗址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出土18例人骨标本,采集陶纺轮、石箭镞、玉石器等器物及标本200多件,并发现至今3080年碳化稻谷。为我们对广南区域古代居民进行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和研究基础,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21年被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大阴洞遗址)
【乡土文化承载】
1.壮族沙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戏是居住在广南县北部和东部的壮族支系沙人的传统戏曲,是云南壮剧的一个支剧种,2008年6月,包含广南沙戏在内的壮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名录。
2.卡洒造纸。普南村委会卡洒村小组是一个壮族村落,周边山林茂密,依山傍水,构树成片分布,是制作白棉纸的原料,村民就地取材,辛勤劳作,制作出质地优良的手工白棉纸,纸质纤维紧密均匀细腻、纸面平滑透亮、吸水性强、质软防蛀使这个深山里的小村落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造纸之村。2001年出版的《广南县志》载“白棉纸”为阿科乡土特产。造纸传承谱系最远可上溯到乾隆(1736—1795)年间,传承人何重文家里收藏的几十份田地房产当买契约,时间上自清嘉庆六年(1801)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部是用卡洒白棉纸书写的手稿。对清时广南地区的儒学推广发展有重要作用,壮族民间以汉字记录一村户婚田土钱债等内容的纸张也来源于此,对研究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3.饮食文化。岜夯鸡、豆沙肉、三七鸡等美食远近闻名,五色糯米饭、艾叶糍粑、褡裢粑、粽子、红团等更是独具特色。五色糯米饭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是用枫叶、蜜蒙花、蓝靛、紫蕃藤、红兰花等野生植物浸泡出液后分别拌合优质糯米,合而蒸之,天然色素对人体有益无害,各有清香,别有风味,色、香、味俱佳,还有滋补、健身、医疗、美容等作用。壮族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清明节都会蒸五色糯米饭,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为:坝美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来源:广南县民政局
编辑:广南县民政局卢贵珍
二审:饶泉梅
三审:刘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