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阵突降的寒雨里,我追寻高悬山顶被烟雨缭绕的石月亮,一路向北,到拉马底奔赴一场梦的邀约。
抵达拉马底时,雨势似乎更加猛烈。我撑起伞,缓步走向石碑,“远征军回国渡口”这七个红色大字如同历史的印记,鲜明地映入眼帘。我仰望苍穹,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
虽然我曾翻阅过一些史料,对远征军从拉马底渡口回国的往事有所了解,但当我真正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才深刻体会到,书本上文字所传达的情感,远不及脚踏实地的体验来得真切。
此时此刻,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远赴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们,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归祖国时的激昂呼声;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为所热爱的土地热泪盈眶的柔情模样;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卸下紧张警惕后,在这片土地上获得的松弛自在……
时光轴回到1942年,那一批批被傈僳同胞称之为“恒史曼”的残兵,翻越崇山峻岭,踏过溪流泥潭,拖着疲惫的身体,凭借着对家乡的深切渴望以及那些在异国土地上牺牲的战友们的英勇精神,强打起精神,颤颤巍巍走到拉马底西岸。
他们是“虽败犹荣”的远征军。入缅期间,他们勇猛善战,重创了侵缅日军。受命撤退期间,他们依旧保持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在猛兽横生、虫害不断、瘴气四起的原始高黎贡山山脉中,克服着缺衣少粮的严峻困难,一步步,走回国。
我站在拉马底远征军回国渡口遗址泪流满面,这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仿佛在峡谷青山拉起的天幕上帧帧划过;这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随奔腾的怒江哗哗响起。
史料记载:“到了七八月间,我们奉命从高黎贡山回国,情况较好,到了山顶,看到石壁上刻着:‘民国三十一年x月x日,中国远征军九十六师经此回国。第九十六师工兵营’几个大字,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回国休整以后,要早日打回缅甸复仇。下山后就到了云南省西北的福贡县,一看到墙上写着欢迎我们回国的汉字标语和迎接我们的当地军政官员和老百姓,我们的眼泪夺眶而出,有的人竟抱着来欢迎我们的人失声痛哭起来,终于回到祖国了。”
是啊,这段记忆,又不仅仅是远征军悲壮归国途中的迢迢山水,还有我们善良质朴的福贡各族儿女的灼灼爱国情。
当时刀耕火种处于严重贫困的福贡人民又恰逢青黄不接的时节里,福贡人民可谓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不仅捐粮捐物还派出大量民夫。他们救援远征军之路也同样充满了饥饿、疾病、毒蛇、猛兽。为了让归国军人顺利渡江,福贡人民不分昼夜火速增设了四根陡溜。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福贡人民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军人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抗争的民族精神。他们救援远征军的故事,如同怒江的波涛一般,激荡人心,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如今,渡江的篾溜已悄然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归途的故事也变成了文字。但我知道这些历史的记忆,会永远在滔滔怒江里奔腾,会印刻在每一个归国军人及其后代的脑海里,也会如“铁马冰河”般闯进我们的梦里。
编 辑:杨志琴
责 编:张跃进
监 审:杨海旭
投稿联系:石月亮乡宣传办
投稿邮箱:250416736@qq.com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