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天高云淡 处暑时节
处暑,又称“秋处”,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时节,一候是说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捕到的鸟放在地上,如同祭祀一般,象征着秋季的肃杀之气和生命的循环。二候是指随着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树叶和草木开始变黄,象征着秋天到来。三候指黍、稷、稻、粱等作物成熟,预示着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最为期待的时刻。
历史渊源
处暑气象和农事特点
处暑,即“出暑”。处暑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温度已呈下降趋势。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南撤,但仍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短期回热的天气“秋老虎”。每年秋老虎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夏季活跃,暴雨总趋势减弱。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大部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华西地区秋雨偏多,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雨季(“七下八上”)结束。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作物包括稻谷、棉花、玉米等。稻谷需要及时追施穗粒肥保证谷粒饱满,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将要圆秆,要适时烤田。棉花在大部分棉区已经结铃吐絮,需要注意防止烂铃。玉米处暑期可能会遇到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问题,需做好玉米管理工作。
蔬菜涉及秋季蔬菜播种育苗基本结束,越冬蔬菜准备播种,春季大棚莴笋育苗开始。需要继续做好蔬菜瓜果的抗旱防台工作,特别是在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大雨过后,要注意疏沟排水,以防田间积水造成花生烂芽、死芽,并及时做好查苗、补苗工作,以及各类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农事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