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时间线上,法国摄影师们都在拍什么?

乐活   2024-08-11 17:19   日本  

原画册: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


想必最近很多朋友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法国巴黎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开幕式也一度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呈现了非常两极化的评价。但无论喜欢与否,当开幕式上宣传片中放出《火车进站》(卢米埃尔兄弟,1895)时,再一次提醒了所有人,电影与摄影术都是诞生并发源于这个艺术之都。
 
摄影史(特别是当代摄影)如果以国别来细分,似乎我们常常能感受到美国、德国、日本的强势,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法国摄影师在摄影史早期的重要影响,以及在当代摄影中的多元表达。

本期我们推荐几位法国摄影师及他们的作品,试图勾勒出摄影史中属于法国的轮廓。


-


01.

摄影的开端


尼埃普斯、达盖尔、尤金·阿杰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勒格拉斯窗外的景色(1826-1827)》的拍摄者,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765-1833)被视为摄影之父。他将自己的制作的感光材料放入暗箱中,通过8小时以上的曝光时间,捕捉下了窗外的影像。这种利用阳光,将影像永久记录下来的拍摄方式后来被称为「日光摄影法」

©️ 尼埃普斯 《勒格拉斯窗外的景色》

1829年尼埃普斯与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1787-1851)签署了10年合约,进行合作改进自己的摄影术。但可惜的是研究还未能有进展,他便中风过世。而且由于他被本人的谨慎未能及时公开成果,所以一些人否认了他作为摄影发明第一人的身份。

《勒格拉斯窗外的景色》的原版

直到1933年,达盖尔利用水银蒸汽对曝光的银盐涂面进行显影作用的方法,拍摄下了影像清晰、立体逼真且不易褪色的照片,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银版摄影法」。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公开展示了这一发明,所以许多人认为达盖尔才是摄影术的发明者。

©️ 达盖尔 《巴黎街景》 用了十五分钟的曝光时间


虽然之后有了更为先进的摄影法,但尼埃普斯与达盖尔为摄影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之后法国近代摄影之父,同时也是被称为纪实摄影之父的尤金·阿杰 Eugène Atget(1857-1927)拓展了摄影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 尤金·阿杰

尤金·阿杰将视角转向日常场景与普通人,关注着城市的角角落落,以完全不同的视角记录巴黎这座城市的面貌,算得上是巴黎「古早city walk」。各种老旧的建筑、普通的街道、做生意的小商贩、来往的行人,这些场景未经精心构建,构图也未有当时主流的古典绘画般严谨精致,如今看来还有超现实主义的观感。但正是这样的转变,对于当时来说却是一种突破,而同类似的思维也贯穿到艺术变革始终,直到今日。


©️ 尤金·阿杰



-


02.

决定性瞬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并且提出「决定性瞬间」这一理论的摄影大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影响了一代代20世纪的摄影师。「瞬间美学」因为有利于制造好看且有意思的照片,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即使对于不懂摄影的人来说,他镜头下捕捉的那些巧妙瞬间,也会让观看者发出惊叹并且轻易get到他想要传达的内容。

1959年,布列松在纽约47号大街的马格南会议

「新闻摄影」是布列松大多数作品的创作语境,在他的画册《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中收录的许多作品,观众们能看到许多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这样的作品能快速抓人眼球,将事件浓缩于一瞬,呈现出背后的故事,能让人产生深入挖掘的念头。

©️ 布列松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1933年

©️ 布列松 大不列颠,伦敦,乔治六世加冕典礼,1937年5月12日


虽然在玛格南中大家的作品多为拍摄新闻摄影,但布列松也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视角。在他的巴黎「扫街集锦」《Paris Revisited》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关于政治、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有艺术家、作者人像,街头抓拍等人文方面的题材。这种「新闻纪实」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殊的风格。

©️ 布列松 镜头下的法国作家加缪
虽然在布列松之后也出现了对「决定瞬间」的反思,催生出了如「非决定性瞬间」等更新一代的摄影美学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布列松是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启蒙老师」,让大家了解纪实摄影并从沙龙摄影走向艺术摄影。

©️ 布列松 西班牙,马德里,1933年

©️ 布列松 里窝那,托斯卡纳,意大利,1933年




-


03.

法国眼中的

中国


布鲁诺·巴贝、马克·吕布



许多外国摄影师都有拍摄过中国,似乎法国尤为关注中国主题。其中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2016)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来到我国拍摄的首位西方摄影师。当时的中国对于许多西方人士来说,是一个神秘又封闭的国家,1957年马克·吕布从香港到广州,之后一路北上。从那以后,他前后总过20多次来到中国拍摄。

©️ 马克·吕布 最后的贵族,北京王府井,1957

作为一个喜欢观察且善于捕捉的摄影师,马克·吕布记录下了当时中国城市及乡村的日常生活细节。从他的照片里,观众们能看到戴着护目镜坐在钢厂食堂里吃饭的男人、手指夹烟穿着披风走在路上的女人、窗外的古董街以及在雪中故宫里独行的人。所有的照片构成了当时的社会肖像。

©️ 马克·吕布 食堂,鞍山,1957

©️ 马克·吕布 雪中的紫禁城,1957

作为当时很少有照片流出的国家来说,人们通过马克·吕布的照片一窥中国的面貌。并非只是刻板印象中的混乱贫困,人们只是在平凡、真实、幸福地生活着。就如同马克·吕布本人说的那样——摄影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展示世界的变化。

©️ 马克·吕布 古董商铺的窗户,北京,1957

©️ 马克·吕布 无处不在的广告,上海,2002



与马克·吕布一样,来自玛格南的摄影师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1941-2020)也非常喜欢中国这种有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国家。从1973年陪同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开始,直到2013年,布鲁诺拍摄了40多年中国的照片。他的拍摄并非表面的记录,而是喜欢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捕捉平凡中的细节。

©️ 布鲁诺·巴贝 准备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的小学生,北京,1973

©️ 布鲁诺·巴贝 坐在乐山大佛的脚趾上,四川乐山,1980


在当时摄影师们普遍都还在用黑白照片拍摄的时候,布鲁诺选择了使用彩色照片来进行拍摄,这让如今的观众们能看到早期的「中国色彩」。从早期人们大多穿着灰色、蓝色的衣服,许多墙面上还贴着富有时代气息的标语,到如今马路上随处可见穿着时髦的行人以及摩天大楼,布鲁诺记录下了一个国家发生的巨大转变。

©️ 布鲁诺·巴贝 路边巨幅宣传画,上海,1973

©️ 布鲁诺·巴贝 新旧上海,上海,2012



-


04.

置景摄影


贝尔纳·弗孔



作为构成摄影和观念的代表人物之一,摄影师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算得上是最早探索「置景摄影」的艺术家之一。在大部分的摄影师还在捕捉瞬间,强调摄影的「原真性」(比绘画更贴近现实)时,弗孔已经开始尝试着自己构建场景,安排故事情节,然后将其拍摄成作品。


贝尔纳·弗孔与他的画作

在《悠长假期》系列的照片,弗孔使用儿童造型的模型来进行复杂布景,试图还原童年的记忆从中发现一个「自我」的少年形象。但偶尔又会在画面中加入真人,虚幻与现实相融合,呈现出些许诡异但又有趣的情景。

©️ 贝尔纳·弗孔 捉迷藏,悠长假期系列,1977

©️ 贝尔纳·弗孔 全家福,悠长假期系列,1978

在作品《爱之屋》中,弗孔为观众们呈现了无数个充满「爱」的房间。窗帘后温暖的阳光、墙上的涂鸦、被植物填满的窗棂,每个房间的置景都有着自己的特性,背后也隐藏着故事等待观看者们去想象。


©️ 贝尔纳·弗孔 爱之屋系列

而他的《书写系列》则是在拍摄前,先将手写好的句子制作成半米到一米大小的装置,涂上能够反光的薄膜材料(scotchlight),在旅途中被放在相契合的风景里。当弗孔按下快门,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刻,原本平平无奇的词句被瞬间点亮为闪耀的光带。

©️ 贝尔纳·弗孔 “On a réalisé ce qu'on a rêvé. On n'a plus rien. (我们把梦想的一切都实现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书写系列 1991

©️ 贝尔纳·弗孔  书写系列的灵感来源,可能变迁的时光系列中的一张用灯组成的文字 “mon petit chéri(我亲爱的)”,1981



弗孔的每张作品即使拿出来单独观看,也会让人感受到「浪漫美好」。但是,当这些照片融入到项目中时,我们却能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能看到一个被他构造出来的「新世界」。

©️ 贝尔纳·弗孔 大橡树的落日,1966

©️ 贝尔纳·弗孔沉浸在幻想中的米歇尔,1969



-


05.

摄影中的

哲学观


让·鲍德里亚




哲学家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与作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52岁之后才开始摄影。虽然在他本人看来自己只是一个业余的摄影师,不过他的作品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 让·鲍德里亚 自拍

鲍德里亚拍摄的照片具有幻想色彩,墙面、汽车、树木等元素在他的作品里常常出现。这些带有些许符号性与隐喻的元素,以某种抽象和让人些许不安的视角被捕捉,有点超现实的观感,让人感到好奇并被深深吸引。


©️ 让·鲍德里亚

在鲍德里亚的照片中,虽然充满着丰富的色彩,但都是有节制的颜色,是有一些「冷」的。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发现有人的存在,即使偶尔拍人,人也是偏「冷」的状态,带有点冷面的观察。


©️ 让·鲍德里亚

这些作品其实体现出了鲍德里亚本人的一个主要观点,即「主客体互换」。也就是说减弱主体(摄影师)的存在,摄影师在拍摄时把自己隐藏起来,处于无形的状态,尽量不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客体(被摄物)上面。这样才能让课堂展示自我,体现出自己的魅力、表达与世界。


©️ 让·鲍德里亚

对于鲍德里亚来说,在我们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时候,不是我们在拍摄物体,而是物体在拍摄我们。并不是摄影师在表现被摄物,而是被摄物在表现摄影师。就像他本人说的那样:

“你以为是因为你感兴趣才会去拍摄某个场景,事实上,是场景本身想要被拍摄。你只是在它成为场景的过程中,扮演临时演员的角色。”


©️ 让·鲍德里亚



-


06.

独特的观看


安托万·达加塔


来自玛格南图片社的安托万·达加塔Antoine d’Agata,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法国摄影师之一。他拍摄作品常常涉及诸如毒品、成瘾、性、流浪等等偏向于黑暗的,被广泛视为禁忌的话题

安托万·达加塔

拍摄于柬埔寨的作品《ICE》以A与妓女Ka为主角,结合照片与文字,如同一本图文小说,讲述了成瘾药物给人带来的禁锢,引导观看者们陷入与主角同样的绝望中。安托万在弱光环境下进行拍摄,对比度很强烈,并且所有照片都带有扭曲模糊。这样的观感给看到照片的人带来一种仿佛是药品带来的晕眩的体验,呈现出了人物之间幽闭病态的关系,而观看者也仿佛和主角们一起陷入了地狱的漩涡之中,被一点一点消耗着生命。


©️ 安托万·达加塔 《ICE》

而在拍摄作品《病毒》时,安托万记录下了新冠病毒席卷下的巴黎街头。因为捕捉的是无形的东西(病毒),并且要表现出它为人们所带来的痛苦与恐惧,在传统相机无法展现他所想表现的情况下,安托万采用了特别的热成像方式


©️ 安托万·达加塔 《病毒

从大街到医院,再到重症监护室中,安托万共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在这种独特的观看方式下,事物好似通过一种内部视角被呈现出来,城市的各种细节被彻底抹除,人物的面部也变得无法被识别。像有一团火在人体内燃烧,所有的人们仿佛正在经历一场炼狱。


©️ 安托万·达加塔 《病毒

于安托万而言,他的摄影实践与他经历密不可分,在体验的同时记录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用他本人的话来说:

“我的亲密关系与我的作品息息相关,我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对世界的亲密体验。艺术不能存在于脱离生活的空间中,我的摄影项目是一种自传意识。”
 

the end




「审美清单」
审美清单是原画册的长期栏目,整理、翻译、推荐摄影师作品及文献,罗列影像学习清单,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材料。

| 场所标本 |  摄影课堂  | 照片书 |  审美清单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小展览 | 社群 |


摄影审美养料。


主理人 -  小鱼


策-KKM 小鱼  文-小鱼 KKM  编-小鱼



「审美清单 
  Phil Jung :欧胡岛 | 214:晚风 | Anze Østerman :那艘船指引他驶向挪威 | 史蒂芬·肖尔:宠物图像 | Emily Beresford :豺狼之时 | Kai M. Caemmerer :建筑现场 | Jaakko Kahilaniemi  :领悟一百公顷 | Fred Lahache :噢!地中海 | Dane Pollok :迁徙的蜜月 | David Avazzadeh:在「破坏」与「创造」中循环 | Fred Guillaud:永远做巴塞罗那的游客吧!| John Watts:胶片中的细腻瞬间 | Cedric Schanze:在海上流浪的人 | Shawn Records :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之旅 | Alissa Ohashi :我们到底是谁? | Emmanuel Monzon:仿佛世界末日后的孤寂时刻 | Irina Rozovsky :失语以色列 
Marjolaine Gallet  :我总是对无生命的事物感到难过 | Julia Kier Wilson  :你不可能看穿我的想法!| Shannon Davis  :“我有些东西要给你看”丨林舒:塔的现实和幻象
张安:雷阵雨丨负向的旅程:克制的乡愁,淡淡的香
幻象phantom zine:公园里的大爷大妈,出画册了丨李俊金:平静画面中,暗潮涌动

日本摄影师网站 | 北美摄影师网站 欧洲摄影师网站 | 中国摄影师网站 | 艺术网站推荐(上) | 艺术网站(下) |  日本摄影画册 | 「通感」画册  | 商业×艺术两栖摄影师

给摄影师的电影清单(1) |  给摄影师的电影清单(2) |  给摄影师的电影清单(3) | 导演的摄影(1) |  导演的摄影(2) | 四位香港摄影师 

书单:爱好者 |  书单:艺术摄影入门  | 书单:“纪实”与“务虚” | 生活美学杂志推荐(上)| 生活美学杂志推荐(下)丨公路摄影画册推荐(上)丨公路摄影画册推荐(下)丨家庭摄影画册
街拍摄影画册推荐 | 街头摄影 丨 INS博主推荐丨艺术摄影杂志推荐
观念摄影(上)丨观念摄影(下)
丨当代摄影关键词(上)丨当代摄影关键词(中)丨当代摄影关键词(下)
摄影中「我」到存在感(上)摄影中「我」的存在感(下)
有设计感的摄影画册丨都在拍人,却不只是在拍人不同年代的玛格南
在摄影师的眼中,什么是景观?丨摄影作品也分i和e?
在摄影中,为什么越艺术,越日常?丨家庭摄影的可能性丨如何在摄影中看见自己和他人?
纪实摄影,应该去什么地方拍?丨摄影中的「在地与纪实」

 
 


微信扫码,加入社群






点击阅读查看
原画册社群:「摄影日课」

原画册
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专注影像认知提升和摄影审美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