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vs 艺术:一些不成文的图像潜规则

乐活   2024-08-19 17:28   西班牙  
原画册: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

首先要说,这篇文章每个观点可能都是「偏见」,甚至笔者自己都不难找到反例。它们不是一组照片成为「艺术摄影」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描述了某种属于艺术摄影的特殊「气味」。说得直接点,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照片看起来更「像」大师作品,更「像」美术馆墙上的展览,而不是在沙龙摄影的话,可以参考。

那么,「艺术摄影」有哪些气味呢?

-
01/
不喜欢单一集中
的信息量


艺术摄影和与之相对的实用摄影、沙龙摄影相比,有个比较显著的取向差异就是——

信息量分布方式不同

实用摄影、沙龙摄影比较喜欢「突出主体」「强调重点」,这样一张照片可以更容易被人理解。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非艺术类照片是单一主体的,主与次、要突出的和做陪衬的一目了然。而艺术摄影常常出现多个主体,或者没有明显主体,又或是即使有主体画面各处也藏着多个有效的信息点。这样信息量的分布方式,就从单一集中分布,变成了更丰富信息量的分散分布。常会表现为「单一视觉重心」与「多个分散的视觉重心」的区别。


画面都将注意力引向壮丽的山形和上面奇异的光线,重点被明确强调出来

选自Pexles©Nicholas Dias

画面视觉重心不明确,丰富的信息量分布在画面各处

选自《不寻常之地》©Stephen Shore

很多被摄影艺术界称为大师作品的照片,看起来很「无聊」,实际上是它们放弃了开足火力强化集中的信息量。太单一集中的信息量,虽然更容易引眼球,但欣赏常短时间内完成,读图乐趣消退也很快。而信息量更分散,虽然乍一看有点「无聊」,却很容易产生一种「后劲」

艺术摄影偏好的信息量「分散分布」,常常拥有更多的信息总量,也表达了更丰富和多维的细节。

选自《美国景象》©Joel Sternfeld

很多沙龙摄影「大片」,习惯用尽力气反复描摹一件事,看似拥有很多(像素和视觉层面的)细节,却基本看一眼就能获知表达意图。而艺术摄影常呈现为组照,比较忌讳用力过猛,呈现出信息量「多张分散分布」的状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需要深入细看、多张整体进行审美。



正好前段时间解读杜扬的摄影集《Slow and…》,其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她的单张照片信息量「克制」,而很多沙龙摄影则着力过多。我们如果将两类照片集中观看对比,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明显的「力度」差异:

单张信息量多©选自Pexles

信息量克制©杜扬


艺术摄影常常比较忌讳直接和刻意,这还会自然引出第二个「潜规则」——


02/
不喜欢夸张的
透视与焦段


除非有特殊艺术表达上的需要,艺术摄影不太喜欢用超广角、鱼眼镜头、超长焦等。如果按大家熟悉的全画幅等效焦距来看的话,多集中在35-85mm之间。有种——

视角较为平和,
接近人眼观看的感觉。

超广角、超长焦镜头和我们平时肉感观看到的透视感不一样。超广角透视很「陡」,而超长焦的透视感又很「平」。如果用超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主体,会有一种夸张的透视变形;而用超长焦镜头拍摄,则是一种很不真实的空间压缩感、超距离拉近潜望的感觉(相见透视科普文:《摄影与透视 | 如何科学地拍建筑与大长腿?》)。特别是超长焦,在人像写真、打鸟拍荷、野生动物等应用很广。

夸张的超广角©选自Pexles

夸张的超长焦©选自Pexles


而这些感觉,都是很显性的「陌生感」,会给很多初学者和普通观众带来一种「很牛」的新奇感,认为视觉冲击力很强,所以往往被认为是优点。

艺术摄影就不太喜欢这种纯视觉层面上的夸张。我们常看到,同样是拍摄城市街道一点透视,和典型的城市风光「大片」相比,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的透视就要平缓很多:

透视较为平和©Thomas Struth

我们用「视觉动力」来描述这两种感觉。我们常感觉前者有一种明显的拉扯感,而后者则平实很多。沙龙摄影经常很在意一些形式,比如透视结构线追求完整,而艺术摄影中常会被消解,让「视觉动力」显得不那么猛烈和直接。

透视结构线完整,强调一点透视的集中感

©选自Pexles

透视结构线常被消解,显得不那么猛烈和集中

©托马斯·斯特鲁斯

(选自《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课程)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算是在避免单一和集中的信息量,只是这里体现在了透视结构和视觉动力的集中。

-

03/
不喜欢直接的
浓烈情绪


我们说艺术摄影不喜欢显性的夸张,它更偏好客观冷静的观看方式。

还是先拿上面的街景来作为例子。沙龙摄影,如果明显的透视,透视灭点通常会被视为唯一的「视觉重心」,为了强调它,常会用比较明显的「视觉引导线」,来强调所谓的趣味点。比如这里就是太阳。这里是纽约的日落大道,据说一年中只有一天可以拍到太阳正好落下的这个角度,照片以此明确而强烈地展现这种「稀缺性」,带着浓烈的个人情绪和明确的呈现意图。而托马斯·斯特鲁斯,拍到的则是一个冷静的景象。其冷静表现为,它不会试图特意选择一个特殊时刻,而更呈现了一个普遍的景象。除了透视、焦段很平和之外,光线也不会追求戏剧性,常用柔和的散射光。这样整个画面有一种剥离了刻意选择新、奇、特的视角,呈现出了一种——

客观冷静的效果

从光线、色彩、结构方面用力展现浓烈的情绪

©选自Pexles

更客观冷静的观看方式

©托马斯·斯特鲁斯


客观冷静这一价值取向,实际上与大画幅美学、冷面美学息息相关(详见大画幅美学科普文《手机微单尼康佳能索尼们,我建议你们都了解一下「大画幅美学」》),向前还可以追溯到「德国新客观主义」,它们都是艺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气味」。

选自《不寻常之地》©Stephen Shore
我们可以比较新闻摄影,它常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姿态,快速吸引人目光,强烈地表达一种观点。前些日子被广泛关注的特朗普遇刺那张照片,就体现了这种浓烈情绪。


-
04/
不喜欢明确的
叙事感


在我们过去的文章(《如何能get到“不讲故事”的照片审美?》)中多次说过,「故事感」容易被初学摄影者认为是正面评价,但在艺术摄影中却要慎用。故事感与摄影中的「叙事性」有很大关系,看照片就好像它是一部电影、一则故事,或者我们说这张照片「好像会说话」。

在新闻摄影、(传统)纪实摄影中,叙事性自然很重要,他们承载着一种展现现实世界和真实事件的使命。这看起来合理且必要。可早在二战后不久,罗伯特·弗兰克等人,就已经质疑过这种「真实性」,认为它不过也是一种带着某种立场的截取而已。而后艺术纪实逐渐发展起来。艺术纪实带着艺术家的主动构建,深入探究主题。这也意味着记录事件不是首要目的,无需去捕捉人物的那些典型的「在做某件事」的瞬间。

选自《美国人》©Robert Frank

反而是,你能看到叙事留白很多的场景,例如冷面无表情的人物,空旷的街景、无人的室内、看起来「无意义」的角落。在艺术摄影中,这些图像极大稀释了叙事倾向,让渡了解读空间。在艺术摄影的价值观中,明确的叙事感更多在宣传式的、商务式的、游客式的作品中使用,并不是艺术上的优点,反而会成为被语言和文字所束缚的证据。在叙事这条光谱上,不明确的叙事,甚至是更完全的非叙事,也保证了艺术性不被其功能性所影响。

尽管被归为纪实摄影,艺术纪实照片中的叙事感都会减弱。不明确地以纯粹记录的姿态呈现场景。
选自《眠于密西西比河畔》©Alec Soth


很多商业摄影师,在个人作品中朝非叙事的方向走一走,展示一种「更艺术」的姿态,以呈现自己有更「高」的艺术境界。例如上田义彦的島へ》。




-
05/
不喜欢极端的
浅景深


在避免「夸张」这件事情上,景深也是一项重要议题。

我们知道,如果是个摄影初学者,能够借助对焦和背景虚化,快速将主体从复杂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加以强调,会是很方便且出效果的。加上被虚化的部分的油润感,本身也可以被作为一种新奇的陌生感,以至于「虚化」本身也被作为了一个被追求的目的。

浅景深带来有些夸张的背景虚化,以此突出主体拍摄的花朵©选自Pexles


浅景深带来的背景虚化,在大多时候强化了单一主体的存在。如果背景虚化程度特别高的话,所谓主体和背景变成简单的二元对立。信息量不多,且向单一的区域集中,也与艺术摄影的信息量偏好违背。这种表达方式,除了有特别的目的,否则不会成为艺术摄影的特别追求。甚至也因为很多时候浅景深会让人联想到「糖水小清新」,艺术摄影也有回避。

没有明显的背景虚化©古斯基《萨勒诺》


艺术摄影常用的大画幅,更是遵循沙姆定律,可以获得焦平面内的「全实」图像,有刻意避免虚化的倾向。客观冷静地观看,常常也在避免突出单一主体的基础上,在画幅中呈现一种确、实在、锋利的感觉


-
写在后面


当然,上述五点只是让照片外观看起来更「像」艺术摄影的一些外在表现,提出来并非让大家片面模仿,而是客观呈现属于艺术摄影的「气味」。

你注意到,每个点都是以(艺术摄影)「不喜欢xx」的句式提出的,言外之意就是在沙龙摄影中,这些点却常被视为绝对的「优点」,而被过度追求,甚至成为一种本能。这些「优点」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虽然未必每个人都要去拍「艺术摄影」,但至少它提醒了我们,那些理所当然的正确,可能也在阻碍我们更多元的表达。

-end-

| 场所标本   摄影课堂  | 照片书 | 审美清单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小展览 | 社群 | 


摄影和艺术干货。


主理人 -  KKM


 文·编-KKM  校对-小鱼




课程推荐 
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
(80节,已更新完毕,扫描海报二维码听课)


扫码报名
系统学习构图+色彩+空间

《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
艺术学院教师,视觉艺术研究者:Miya
80节视频课已完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原画册xMiya
《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




原画册
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专注影像认知提升和摄影审美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