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你细心观察一下你的身边人,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

情感   2024-12-27 21:26   江苏  
来源 | 智妈说
ID:edu389


莫言说:“你细心观察一下你的身边人,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


寥寥数语,发人深省,诠释了最深刻的人生哲学。



世上最无用的事,就是生气


有句话说:“世上最没用的两件事,一是生气,二是抱怨!”


深以为然。生气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容易情绪上头、丧失理智。


理智一旦丧失,就容易冲动,冲动就会做下错事。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野马效应”。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专门趴在野马的腿上吸血。


有的野马淡定得很,好像啥事没发生;可有的就像被点燃了火药桶,狂躁不安。


最终那些愤怒的野马在嘶吼和乱踢中耗尽了体力,最后因此丧命。


经专家研究发现,蝙蝠的吸血量对野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不足以致死。


真正的死因,是野马自己那生气、暴怒的情绪。


不得不说,生气是一件非常无用的事,气的是自己,伤害的也是自己。


说起来,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的教训。


就拿三国时期的周瑜来说,那可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结果愣是被诸葛亮给“气”了三回。


每次都被算计得团团转,心里那个憋屈,最后直接气得吐血,英年早逝,多可惜。



生气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伤了自己,如了别人的意。


这样损人不利己,当真愚不可及。



做人,生气不如争气


稻盛和夫说:“一个人情绪的愤怒,说到底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确实,生活中大多数生气,皆来源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与评价。


其本质,不过是自己不够强大。


然而,用生气来表示愤怒,无疑是最无力的。


聪明的人懂得,争气而不生气。


说起郭德纲和德云社,现在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在十几年前,知道他名字的人极少,而德云社门口也是门可罗雀。


相声圈没有几个人认可他,也没有人愿意承认他的相声演员身份。


甚至还有人公开嘲讽他:“一个吃大葱的人,怎么能与喝咖啡的人在一块。”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郭德纲愣是没有生气,而是默默将所有精力都用于相声表演的研习上。


为了维持德云社的运行,他也是四处演出做主持人来挣钱。


甚至在封闭的玻璃房子里呆了整整48小时,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供路人观赏。



这样的日子,一想起都是满满的苦涩。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郭德纲火了,成为相声大师,德云社声名大噪,一票难求。


所以你看,与其将宝贵的时光耗费于愤怒之中,不如将时间花在自己增值的事情上。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真正的牛人,都赢在了情绪上


古希腊哲学家伊索说:“人需要温和,不要过度的生气,因为从愤怒中常会产生出对易怒的人的重大灾祸来。”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把情绪调成静音。


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控制情绪的高手。


百度CEO李彦宏曾在发布会上遭人泼水。


当天,他正在介绍新产品,突然有人冲上台向其头部倒了一瓶水。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彦宏没有暴跳如雷。


只是淡定地用英语问道:“What's your problem?(怎么回事啊?)


能在一瞬间就把情绪收放自如,这才是李彦宏最为人称道之处。


也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知名企业家在一次会议上被问到一个问题:


“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和公司内部的动荡,你为何还能如此淡定?”


他的回答是:“我能控制的只有我的情绪,至于外界的变化,我只能顺应它。”



一个人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也是格局。


拿破仑就曾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遇急不乱,遇险不惊,遇辱不怒……


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


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狠角色。



不生气,是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其实,人人都有脾气。


对于不如意,不痛快的事,总是会本能地产生不良情绪。


然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脾气,发出来是本能,压下去是修养。”


“狂人”李敖曾称著名作家余光中为“狗屁精”,专拍马屁。


并且按照余光中《送别》的文风续写了一首:


悲哀的马屁,臭臭的马屁,为你而拍,

悲哀的新诗,无耻的新诗,为你而写……


当时有人就去问余光中:面对李敖的频繁挑衅,你既不动怒亦不反驳,这是为什么?


余光中说:“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你看,非但不生气,反能以幽默应对。


人生不顺心事十有八九,不生气,这既是高明的处世智慧,也是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增广贤文》有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不要让自己的心情生病,不要让坏情绪左右了你的人生。


往后余生,做一个不动声色的人。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 作者:智妈,来源:智妈说(ID:edu389),100万+优秀父母都在关注的公众号,专注于3-12岁孩子早期教育与父母教育。捡书姑娘经授权发布。

捡书姑娘
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