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国科技部宣布《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5年。这份堪称中美科技关系“压舱石”的协议,原本应该在2023年8月续签,却因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拖到今天才尘埃落定。从中美建交后的1979年起,这项协定便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两国的科研合作。40多年来,无论中美关系如何风云变幻,这条纽带始终未断。然而,这一次,拜登的签字背后却藏着更复杂的动机。
为什么美国拖到现在才续签? 归根结底,是因为科技问题早已被泛化成了政治问题。今年年初,美国一些议员声称中国可能利用合作获取军事技术,试图逼迫政府终止协定。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逻辑站不住脚。一位美国智库专家直言:“如果彻底切断中美科技交流,只会加速中国的自主研发。”过去几年,从半导体到AI,美国的封锁措施非但未能遏制中国,反而逼出了中国的技术突破。
拜登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的决定更多出于政治考量。为何拜登选择此时续签? 一方面,这是他留给自己的政治资产。如果不在卸任前搞定协定,明年特朗普若上台,将可能借此对华谈判。为了不让对手捡便宜,拜登索性自己签下了这份协议。另一方面,他还特意在协定中新增了跨机构审查程序,以安抚国内的鹰派,同时让未来的特朗普政府更难推翻这一协议。可以说,拜登这一步棋,既是为了给中美关系做一点缓和,也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对于中国来说,科技合作始终秉持“科学无国界”的理念。合作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共享,更是一种对未来的信任与推动。 而美国则不同,很多时候科技被卷入政治角力,合作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符合其利益。“合作带来的收益多于封锁”,这一点美国明白得很清楚,但他们依然习惯性地打“封锁牌”。
尽管如此,这次协定的续签无疑是对双方有利的选择。正如评论所言:“你可以关上一扇门,但无法挡住风的流动。”无论是AI技术还是其他领域,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美国可以选择继续“自封”,但结果只会是自己落后于世界。这一次,拜登的签字表明,他已经意识到,科技领域的孤立政策,终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