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许多家长都将其奉为圭臬,宁愿自己操劳受累,也要为孩子挡风遮雨。
然而,现在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孩子与“吃苦”二字反而渐行渐远。
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父母的庇佑,纵使有千般磨难,也被拒之于外。
可对于普通人而言,人生之苦总有定数,现在不吃苦,将来必辛苦。
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完,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会让子女吃这3种苦,孩子将来才会更有出息。
01
吃学习苦,养成学习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
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宝藏,更是人类智慧的明灯。
人生在世,一辈子都需要知识的滋养,对于尚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犹是如此。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的确是一件艰苦卓绝的苦差事,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坚持。
但正是这样的披星戴月,才有了未来出人头地的机会,才有了咸鱼翻身的希望。
人这辈子,小时候吃够了读书之苦,将来才能少吃生活之苦。
之前,“华为年薪百万聘用8名博士”的新闻,就曾登上过热搜。
这8位博士的最高年薪为201万,而最低的也有89.6万,在行业内也属前列。
其中有2位博士出身贫寒,是典型“读书改变命运”的现实案例。
通过读书,他们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也找到了未来幸福的捷径之路。
读书,不仅是让孩子增长知识,开拓思维,更重要的是养成学习的习惯与坚韧的品性。
虽说学历并非一个人的全貌,但不得不承认,学历高的人学习能力往往更强,个人的品性与素质也往往更高。
所以,现在许多企业招聘时,总会设置学历门槛,而这类工作的薪资也往往更高一些。
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读书才是攀登到未来的最佳阶梯,这个苦一定要吃。
02
吃工作苦,早早学会独立
在《21招,让孩子独立》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
话虽然有些伤感,却非常在理,毕竟父母总有离开的一天,子女总要学会独立生存。
然而,在现实之中,却仍然有许多人,明明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却依旧在“啃老”。
他们或是从小受父母的溺爱,长大后仍然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走出舒适区。
又或是不敢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主动或被动选择逃避现实,只想得过且过。
无论是哪一类,其实都是个人无法独立的表现。
著名的“啃老族”潘杰,宅在家中十多年,整日除了睡觉吃饭,就是与游戏为伴。
父母每次苦口婆心的劝告,都只换来他恼羞成怒的谩骂,甚至还会拳脚相向。
父母从小对他的溺爱,让他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性格,更不想受工作的拖累。
于是,从20岁开始,他便闲赋在家,吃喝拉撒全靠父母,活成了一个“巨婴”。
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如何让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对他百依百顺就够了。”
学不会独立的孩子,不会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更难以体谅父母的辛苦。
而在心理学上,缺乏独立自理能力的孩子,也往往内心自卑又敏感,总是惶恐且不安。
不吃工作之苦,又如何有能力驾驭自己的生活?如何在这个社会立足?
03
吃生活苦,磨砺子女意志力
没有谁的一生能一帆顺风,人生的道路之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有些困境,唯有自己真正有能力战胜,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否则困难始终会是难题。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子女遭到打击,便用尽全力将其保护起来,自己去帮他解决一切。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孩子免受生活的困苦,却也让他们失去了磨练自己的机会。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经过生活的打磨,也没有为人处世的经验,再有天赋的孩子,也会泯然于众。
那些从小便融于生活的孩子,总是更接地气且懂事,也更加懂得知足与感恩。
还记得“年仅6岁,就帮妈妈打包卖卤菜”的广州男孩诺诺么?
视频中,他熟练地手法让顾客都啧啧称奇,无不夸赞他的懂事能干。
而从他4岁起,他便已经开始和妈妈一起干活了,放学回家以后,他不是帮妈妈摘菜,就是帮忙招呼客人。
当客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小就要干活,他也贴心地回答说:
“妈妈太辛苦了,我多做一些,妈妈就能少做一些。”
家长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走出自己的保护圈,反而会他们更加自由地发挥空间。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重量,体会到现实的疾苦,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长,日后也能独当一面。
也只有受过苦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教育家别林斯基曾说:
“你可以给孩子创造最优渥的物质条件,给他盖一座密不透风的‘爱的城堡‘,让他远离人间疾苦。
但,当你不在了,他会怎么样?”
挫折,是人生的宝藏;磨难,是成长的挚友。
只有明白了人间疾苦,才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成长之路,从来都没有捷径,别舍不得让孩子吃苦,那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让他们在人生之路上,自己体验酸甜苦辣,才能在披荆斩棘之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