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茶话会回顾

文摘   2024-07-04 17:58   江苏  

7.2号晚上GISChat第9期茶话会我们邀请到了汤贤哲教授张岩博士,分别分享硕博学习经验大数据撬动小知识,基于社会感知的应用将近两个小时的精彩分享好评如潮,没有旁听的小伙伴也无须遗憾,可以查看本期回顾,也可以看接下来发布的公开录播! 也欢迎大家积极报名成为GISChat茶话会嘉宾,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或者研究及成果!

本次茶话会的第一位分享人是汤贤哲教授。汤教授是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2020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主持国家基金与省部级基金各一项,以唯一第一与通讯作者身份,在知名地学SCI期刊发表论文13篇,包含一区论文9篇。研究方向为城市内涝易发性时空模拟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

汤教授以一名科研学者的奋斗历程为线索,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从硕士阶段到教职岗位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他的主题内容涵盖了从选择导师、组建团队到适应教职岗位的全过程

在硕士阶段,汤教授强调了认知、定位与执行的重要性。他建议我们在规划任务时要多听、多查,通过倒推时间表来创建任务,并认真执行

他结合自己赴日学习的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赴日读博的流程、方法以及阶段标准,让我们对语言学习、托福考试、科研与文章发表的时间节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他还分享了一些与导师沟通、建立联系的实用技巧。

汤教授还强调了沟通与团结的重要性,以及选择与坚持的方法论。他提倡与导师和同学多沟通,以明确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行的信心。在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

在博士学习阶段,汤教授建议我们要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内容、研究区域以及所在学校的毕业要求。研究方向应有继承也有变化,要选择自己熟悉且数据易得的研究区域。在这个阶段,与导师的沟通、与同学的协作、对就业市场的关注以及拓宽视野都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工作阶段后,汤教授提醒我们要关注身份的转变,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科研方向要适应大学的定位,发挥自己的长处,并结合所在单位的特色。此外,他还建议我们进一步打造科研团队,对学生因材施教,合理分配任务。

对汤教授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欢迎积极报考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共同探索科研的奥秘。


本次茶话会的第二位分享人是张岩博士。张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武汉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张博士的研究方向为GeoAI和社会感知,他在ISPRS P&RS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担任IEEE-JSTARS客座主编。曾获国家奖学金、学术创新奖、中美学者项目等奖励。运营的学术公众号“城市感知计算”订阅超1.3万人。

张博士分享的题目是“大数据撬动小知识,基于社会感知的应用”,讲述了从考研到博士,一路走来,是如何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将社会感知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张岩博士以四个关键词——"功不唐捐"、"不怕失败"、"兴趣驱动"、"主动学习"——开启了他的分享。他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例,讲述了一个成绩平平、缺乏科研背景的学生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逐步积累经验和知识,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

他首先分享了自己初次投稿时的艰难经历,以及在等待结果期间,如何通过开发一个爬虫工具来追踪投稿进度,这标志着他科研旅程的起点。

一篇知乎文章启发了张博士对GIS与AI结合的兴趣。他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街景等元素,也能成为科研的宝贵资源。他开始深入探索GeoAI领域,认识到AI技术与GIS之间的互补性:AI推动了GIS的发展,而GIS的数据也为AI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AI在社会感知方面的应用,弥补了遥感等传统数据源的不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数据的贡献者,提供周期短、准确度高、数量庞大的众包数据。

张博士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感知的概念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例如通过爬虫技术获取人际关系数据,利用微博数据监测洪涝灾害,通过大数据分析疫情的扩散趋势,以及使用低成本的社会感知方法来研究人口迁移的规律。

他不仅介绍了社会感知在灾害评估和城市微观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还为科研新人提供了五条宝贵的建议:

1.降低研究数据的获取成本;

2.明确研究的可行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3.识别自己研究的创新点;

4.评估研究主题的时效性;

5.寻找并投身于自己热爱且擅长的科研领域,实现科研与个人兴趣的完美结合。



第9期的GISChat活动由Vision留学进行赞助,Vision留学专注于GIS及相关专业的全球硕博留学申请。

所有的赞助经费将全部用于为茶话会的参与者准备精美的小礼物!

欢迎大家加入GISChat茶话会!



城市感知计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张岩博士和志愿者团队搭建的非盈利城市科学分享平台,欢迎加好友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