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记者 蒋丰
在逆境中领军日本IT企业的华人
——记贝斯株式会社社长中山克成
2021年的岁末,依然是寒冷的。这种寒冷,有源于大自然的季节性寒冷,也有来自“后疫情时代”人们内心中还没有挣脱出来的那种寒冷。11月,日本著名的经济半月刊杂志《财界》推出对东证一部上市公司——贝斯株式会社华人社长中山克成的专访,其中写到——“他们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大举推动数据化发展,成为业界的先端。”记者意识到,这又是一位在寒冷的逆势中勇为、在寒冷的逆势中上行、在寒冷的逆势中飞扬的华人企业家。11月10日下午,记者冒着初冬的寒冷,前往日本东京与IT时代尖端产业同步的秋叶原,在贝斯株式会社对中山克成社长进行了采访。
01
以坚实的“草坪战略”应对危机
贝斯株式会社是一个在日本两次攀升般上市的公司。2019年,新冠疫情初始之年,他们在东证二部上市。2020年,新冠疫情横行之年,他们在东证一部上市。近5年来,他们的年增长率在30%到40%左右。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1年,他们的增长率也有望达到20%。
在贝斯株式会社宽敞的会议室,中山克成社长隔着长长的白色折叠会议桌,带着依稀可辨的上海口音,讲着他们的发展路径。
从1997年创办公司以来,中山克成社长就坚持“不做高楼,甘做小草”的经营发展战略。在他看来,高楼外表上壮观气派,老板威风凛凛,实际上是树大招风,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并不高的。而小草根植大地,养分充足,老板如果能够做好“园丁”,就可以让其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对抗风险的能力。
中山克成社长微笑着说,“我们公司最有权力的不是社长,而是位于前沿阵地的各位部长。我们公司现在有22个系统部,明年将增加到28个部。这些部长们真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如果说到他们的标准像,可以用‘1530’来形容。他们每个人每年要负责做到创收‘一’亿日元的盈利,做出‘五’亿日元的营业额,用好自己团队的‘三十’个人。”
贝斯株式会社的部长们,个个都在现场谈项目,个个都在现场拍板,个个都在现场签约。这种分权到底的“现场主义”,让各位部长们产生了获得信任后内心充盈的归属感,产生了领兵作战必求其胜的存在感,其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发挥凸显在公司发展的实际成果上。当然,他们个人的经济利益也是与这些部门利益直接挂钩的。
“一定要给年轻人成长的空间。”中山克成社长强调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自己所在部门的部长这样努力,这个部门年轻的员工们自然也就会更加努力。这样,公司就要给年轻人创造成长的空间、上位的机会,让他们感到有奔头,感到自己是主人公。为此,我们公司每年都要新增20%左右的部长位子,让年轻人竞争上岗。”
在战术家和战略家面前,中山克成社长选择做战略家。平时,他基本不到业务现场,甚至每个月的公司业务会议也不参加。他说,战略家负责的是宏伟目标的制定,战术家应该是目标的微观落实者。两者有效区分,才能在整个战局中获胜。
02
打造国际化公司的用人战略
缘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中国人走向海外,启动了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国际化进程。随后而来的中国人在海外创办公司,给中国的海外经济平添了新的闪光点。究竟是用当地的华侨华人效益最好?还是用所在国的国民效益最高?都曾经是企业经营者的话题热点。如今,贝斯株式会社本社在日本有800名左右软件开发者,中国人与日本人各占了一半比例,被业界称为是一个“混成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由于每年要实现高成长,在日本还请了400~500位协力会社技术者一起开发,每个月实际开发量达到1200~1300人月。同时在中国的上海和无锡还有分公司和开发中心。
许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的一些软件开发公司里面,中国员工主要负责软件的开发研究,日本员工主要负责市场的开拓营销。在中山克成社长看来,这并非是所谓的用人所长,而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他坚持“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的观点,认定日本人能够做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够做;中国人能够做的事情,日本人也能够做。在一个国际化的公司里面,日本人与中国人不应该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而应该是互补的,形成合力的。贝斯株式会社的理念之一,就是所有的员工要“相互尊重”。
“当然,在坚持平等观的前提下,也不忽视差异化。”中山克成社长这样说。一方面,贝斯株式会社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以国籍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能说“因为是中国人就如何如何”、“因为是日本人就如何如何”,而是实实在在的“就事论事”。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日本人多年养成的对产品质量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忽视中国人传统的对拓业成长的那种堪称“野心”的上进精神。两个民族的长处相加,就一定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说到这里,中山克成社长好像插播广告一样风趣地说,“我们希望有大量的技术者加入我们公司,优秀人才在这里会很快得到晋升发展的机会。提供平台,提供机会,是公司经营者应该做的事情。”
中山克成社长说,“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一种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的人材制度。”
03
有梦想才能够有进取
话题峰回路转,中山克成社长说到当年创业的起点,以及连接那个起点的自己离开上海的出发点。
那是1987年。正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工作的他,面对着汹涌澎湃的自费出国留学大潮,动心了,行动了,自己毅然砸掉了手中“铁饭碗”,就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是要到外面做做生意。中山克成说,“我家几代人都是做生意的。在我家里,既重视学习,又重视事业,我们有的是谁能够把事业做好,谁就是有出息的家庭传统。”
他与那个年代所有到日本自费留学的中国年轻人一样,从打工开始,从每个小时600日元的工资开始,走上半工半读的道路。如果用更高大上的语言说,也可以叫勤工俭学的道路。
在语言学校读书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出路是要考大学、或者是要考专门学校,因为这样才能够继续把在留签证拿下来。中山克成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家IT公司出面,直接给他办工作签证。今天,如果在中国没有接受过16年的学历教育,或者是高中毕业后到日本没有接受过大学4年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是无法在日本企业就职的。当年,只要日本公司出具“无法替代的人才”证明,就可以跨越“学历关”得到雇佣。
对,中山克成有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工作经验,有在日语学校学习并掌握日语的技能,而那家日本IT公司就是需要这种掌握中日两国语言、具有软件开发技能的人才。在他们看来,中山克成就是“无法替代的人才”。
说起来,中山克成的雇佣面试,不是在公司进行的,而是在东京出入国管理局。当“许可”的大印落下时,他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准确地说,那还是一个把在语言学校读书的外国学生歧视性地称为“就学生”,也就是低于留学生一等的学生,在日本企业就职的稀缺人物。
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记者本人,深知这份就业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出人意料的是,中山克成就职伊始,就和日本老板约定,“我只在这个公司干十年。十年以后,我想要独立创业。”
如约而行。如愿而成。1997年,中山克成结束自认为在日本公司“学徒”的十年就业生涯,亲手创办了贝斯株式会社,实现了自己“我就是要在日本开设一家软件公司”的梦想。
04
对中日IT行业发展的不同比较
在中国的百度上,记者看到2015年4月一位匿名用户写下的文字:“我是2013年进入这家公司,相对于中国企业,这家公司在薪酬待遇方面显然要好不少。工作地点在东京中央区秋叶原这种宅男圣地也算是非常方便的地区。正社员员工数四百多人,其中日本人和中国人各一半左右,也有韩国人等其他外国人。作为一家日本公司,每年也会招聘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等名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因为公司创始人原来是中国出身,所以也会在中国招聘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现在呢,生发于日本的贝斯株式会社,已经在中国上海、无锡也开设了分公司,并且取得了CMMI3认证,荣获“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江苏省重点软件企业”等荣誉称号。
我们的话题再转到如何看待日本IT行业落后于中国的问题上。中山克成社长眼光独到地指出:“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在考虑如何应对发展成长社会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个在考虑如何应对老龄问题日益严重的国家。在IT 的发展方面,中国侧重的是社会大众层面的服务,日本侧重的是老龄介护层面的服务。看起来是有前有后,实际上是侧重点的不同。与其总是带有偏见性地谈论谁发展谁落后的问题,不如注重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的问题。我之所以在中日两国都开设软件开发公司,就是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多做一些贡献。”
接着,中山克成社长别有深意地说,“这次的新冠疫情,给我们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过去长期构想的‘在宅上班’成为了一种现实,推助公司进一步减少重资产;人与人见面机会的减少,导致DX系统提升需求的增加,给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社会性危机给数据化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我相信,中日两国的IT企业在其中都有新的发展心得,也就给未来深度合作创造了机会。”
后 记
时间,对于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记者感觉谈兴正浓,意犹未尽,但还是不得不在商定的时间内结束了采访。
坦率地说,眼前的中山克成已经是1995年加入日本国籍的华人。他身材的魁梧、国字型的面庞,也让人感受不到他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这种人生异地的融合,让他有了一个企业家独特的经历和眼光,有了一个企业家特殊的胸怀与境界。
中山克成面带笑容地说:“我认为我们公司已优秀地完成了一份小学生的答卷。今后,要不断提升公司水平,更加优秀地做好中学生、大学生的答卷。”
求职请发送简历至bchhr@basechina.net
注明赴日工作
海外求职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