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高级的情商,叫“不抬杠”

文化   2024-12-25 20:45   江苏  

来源 | 哈叔的职场微课堂
ID:haerg7


有时候,我真的挺佩服一些人的,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总能华丽丽地给你当头一棒。


你说:努力工作是一个人最靠谱的选择。


他会很愤慨地反驳你,别再一天到晚熬毒鸡汤了,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再努力也没用!


你说:抽烟有害健康,熬夜真的会死人。


他反驳你,净胡说八道,我爷爷抽了一辈子烟,活到85岁,我家楼下的张婶天天上夜班,也没见她死了……


这两年,在“留言区”像上面这种“抬杠”的情况还真不少。


有些人真的是满身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怼天怼地怼众生。


我在另外一个平台上看到一个人在留言区的评论,简直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后来,我忍不住点进他的个人主页,发现他所有转发的内容,清一色的都是咒骂和抬杠。


这不是个例,我留意过很多起。


你说这个好看,他说好看个鬼,你品味真差;


你说这电影真不错,他说我觉得很垃圾……


简而言之,就是凡事都和你唱反调、抬杠,让你不舒服。


有人说:“所谓情商高,就是好好说话。”


其实,真正厉害的高情商,或者说有一种比较高级的情商,叫“不抬杠”。


有人说:“难道我看到不认可的事,就不能发表观点了吗?”


当然能,不过“辩论”和“抬杠”完全是两个概念,“辩论”辩的是正理,“抬杠”抬的是歪理。


既然抬的都是歪理,就让与之争论的人有种“秀才遇到兵”的无奈感。


所以,一个总喜欢抬杠的人,大多是社交场上的杀手,人际关系也比较差,令人讨厌,可以归类到“低情商”人群。


原因自然不必多说,因为这样的人,说话行事总是带着攻击性,对别人缺少最基本的尊重。


这是很致命的一点。



一个人情商的修炼,往往是从好好说话开始,而好好说话,往往又是从“不抬杠”开始。


别人说这件衣服不错,你不知道怎么附和不要紧,但别张口就说“这好看什么呀”、“你眼光真差”之类的话。


别人说努力很重要,你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也没关系,闭嘴好了。


别张口就来“努力有屁用,你净误人子弟”这类的话。


这不是在辩论,而是在攻击人,不尊重别人。


很多人的人际关系差劲,事业发展不顺,家庭不和睦,问题往往就出在自己的一张破嘴上,口无遮拦,张口就见血。


这样的例子,我见过不少。


反过来看,在职场上,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在生活中,那些家人朋友关系都处得不错的人,他们往往都懂得“嘴下留情”。


所谓“嘴下留情”,就是即使不赞同你的观点,也不会对你进行人身攻击,更理智、更君子。


一个真正高情商的人,即使是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往往也会给别人留点余地和退路,给人台阶下。


一个人总喜欢和别人抬杠,往往有三大原因。


  • 缺乏自信,爱出风头


抬杠的本质,其实是通过打击别人,从而来抬高自己,获取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人的表现欲通常比较强。


一个表现欲很强的人,骨子里往往是比较自卑的,缺乏自信,所以才会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博人眼球。


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刷存在感;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抬杠,只抬人,因为他们不需要去向别人证明什么。



  • 生活不如意,宣泄情绪


很多人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你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好看的,都是美好的,心态也更好,处理事情时更宽容;


当你心情糟糕的时候,看什么都不太顺眼,说出的话,往往也会带着刺,比较刻薄。


同样的道理,那些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喜欢怼天怼地怼众生的人;


可以预想到,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人生处于一种比较糟糕的状态中。


正因为生活不如意,心情不顺,所以他们要找地方宣泄,找补一点快感回来。


抬杠,表面上是在怼别人,否定别人,其实是和自己内心的坏情绪较劲。


  • 自以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爱抬杠的人,大多自我意识很强。


所谓“自我意识强”,就是说他们特别固执,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整天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


这样的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孤独的国王。


情商其实分两部分:一是“他处”,二是“自处”。


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也更高级。


“他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人处事,与他人的相处,能够让别人舒服,往往就说这个人情商高。


“自处”就是与自己相处,而判断一个人“自处”的水平,往往就看他是否爱抬杠,是否满身戾气。


真正的高情商,并不是取悦别人,而更多的是愉悦自己,让自己活得心旷神怡,活得豁达、自信,不拧巴。


作者:哈叔,喜欢用历史解构职场,文字接地气,通俗易懂,简练精辟。来源:哈叔的职场微课堂(ID:haerg7),新浪微博:哈叔微职场。一星期一本书经授权发布。

一星期一本书
三十年后,如果世界上还有“坚持”这个词,我希望它属于我,三十年后,如果世界上还有“感动”这个词,我希望它属于你,一星期一本书,再忙也不忘记充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