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抑郁的人,多半有这3种“好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文化   2024-12-13 20:45   江苏  

来源 | 十点读书
ID:duhaoshu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一项数据。


中国疾控发布了2010年至2022年的一项研究:


经过平均11.6年的随访,研究人员在10万名参与者中发现,患有抑郁症的参与者的累积死亡率高于非抑郁症参与者。


其中城市、年轻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受到抑郁症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项研究结果,也我们不得不反思。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年轻人所要面对的就业、学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每天都在忙着重复生活,害怕自己被淘汰,不敢放松,被迫内卷。


再加上,一些所谓的“好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带给人情绪积压,内心越来越焦虑、不安和失落。


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演变为抑郁症。


特别是这3种比较常见的“好习惯”,如果你也有,就要有所警惕了。


遇见问题

先把矛头指向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要三省吾身,多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


于是,很多人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遇到问题,常思己过。


尤其是越是听话乖巧的孩子,对这种自我反省的执念越深,快要内化成自己的人格。


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次自我审视,能让我们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带来新的成长机会。


但人呐,可以适度反省自己,千万不能过度自我责备。


否则,反省多了,就容易心情郁闷,自责多了,就变成自我攻击。


我的朋友文晓,就是这样的人。


比如工作中一个项目出了差错,别人也许会想“要怎么弥补,怎么跟领导解释”,而她想的却是“是不是我又没做好,怎么错误不断,领导会怎么看我”;


再比如,几个人在群聊发生了分歧,语气冷淡,其他人想的可能是“这个人今天心情不好”,而她想的却是“我是不是说错了话”;


就连男朋友在争吵时动手推了她一下,但在事后她的描述却是这样的“我这个人脾气急躁,有时候说话不过脑,他平时也很忙,压力很大”。


所以她一直活得很累,将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心理负担特别重。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而我们反省,也是为了更好看清自己的软肋,觉察自己的脆弱,然后认识真实的自己。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过度思考自己哪里做错了,过度去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健康的自省和过度的反思,中间是有一条界限的。


与其无时无刻都在检讨自己是不是活该,是不是不好,不如聚焦在问题本身,才能及时拯救自己。


习惯讨好

总是在意他人的看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胡思乱想很久;


担心被人讨厌,所以总是过得小心翼翼,甚至发展到害怕和别人交流;


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不自觉会迎合别人的想法,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如果你也存在上述的习惯,那你就要注意了。


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这也正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惯性思维。


这样的人善良、亲和、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处处照顾别人的感受,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的蛤蟆先生,也是这样的性格。


朋友生气时,哪怕不是他的错,但为了让矛盾快点过去,保持这段友谊,他选择低声下气苦苦哀求;


他努力经营父亲留下来的庄园,却总是被朋友打趣,嘲讽,他也丝毫不敢反驳;


为了让别人开心,他努力扮演一个开心果的角色,哪怕被别人冒犯了,他也不敢生气,只能自己生闷气。


日积月累下来,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直到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那些被他压抑的情绪正在弱化和贬低他的需求和感受,转化为“害怕”“抑郁”等情绪,向内攻击着自己。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烦恼都来源于社交。


可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所说的:


只要不关注任何人的动态,不揣测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设想一些没发生的事情,简单点,钝一点,慢一点,你会发现你过得很自在。


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足。


如果你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那么就永远无法让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所以,那些真正的成熟的人,早就做好了课题分离。


得到别人的认可很重要,但自己认可自己,才是最重要。


追求完美

想把每件事都做好


巴尔扎克在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艺术大师弗朗霍费花了十年时间,想画一幅名为《美丽的诺瓦塞女人》的杰作。


一位前来拜访他的青年画家,很想看看这幅画,但每一次都被弗朗霍费拒绝,原因是他一直觉得这幅画还不够好。


最后,当弗朗霍费把青年画家领到他的画室,骄傲地诉说,这幅画多么多么完美时。


可摆在青年面前的,只有画布上层层堆积的颜料。


原来,弗朗霍费十年的修改,不过是一直在蒙蔽自己的眼睛,画面中的形象早已消失。


然而,当青年把这一切坦白告诉弗朗霍费时,这位艺术大师当天夜里就死了,死前把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位艺术大师的影子。


从学生时代,无数次的考试成绩排名,到毕业后工作,每一次的绩效考核。


种种压力之下,让我们主动或者被动的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不断要求自己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点,再刻苦一点。


从表面上,这种不断激励自己以实现越来越高的目标,是有上进心、认真严谨的表现。


但叔想说的是,过分苛求完美,反而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更大。


一方面,因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会导致做事时十分焦虑,产生拖延、强迫症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对自己过分严格的人,即使取得一点点成绩也很难享受这份快乐,容易导致低成就感、挫败情绪。


人这一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是一件好事,但你要知道,尽善尽美只能是一种理想,不完满才是人生常态。


当你学会给自己松绑,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周遭的一切,你会发现:


其实你的当下,就已“足够好”。


其实,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忽视和积压。


正如这些“好习惯”一样。


好的习惯是基于事实的,能构建我们良好的品行和精神,带来积极的效果。


而过度的“好习惯”则是过多反刍,最终导致我们情绪系统的失调,一点一点把我们拉进抑郁的深渊。


所以,如果你有这些习惯,请学会自救,及时采取行动来调整自己的心境。


当你学会善待自己,和自己和解,也才有收获真正幸福的可能。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作者:锦衣夜行,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一星期一本书经授权发布。

一星期一本书
三十年后,如果世界上还有“坚持”这个词,我希望它属于我,三十年后,如果世界上还有“感动”这个词,我希望它属于你,一星期一本书,再忙也不忘记充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