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一声秦腔
时事
2025-01-11 10:40
甘肃
“韩信打马进深山,远远望见一茅庵。八卦悬顶盖得好,内边打坐一道仙。低下头儿进茅庵,要把仙长问一番……”偶得空闲,无意间翻开短视频,会宁安万正在唱《未央宫》里韩信的一经典选段,其唱腔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将剧中人物韩信的个性及英雄的辉煌与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泪目。的确,苍老了的是容颜,不变的依然是童心。安万的这一嗓子,在带我“入戏”的同时,也把我带到了看戏、学戏、唱戏的那段少年时光。
小时候,农村没电,自然也就没有手机电视,村里人的娱乐,除了偶尔去大队看一场公演的电影,再就是村里一年一度的社火,和社里组织的一年一场的社戏。大西北地广人稀,村庄都是豆粒样,散落在大山的褶皱里,三五十户人家不等,大多根据姓氏和地貌命名,如梁家坪、董家湾、朱家峡、赵家沟等,村子和村子间往往以一河、一沟或一梁相隔。有些虽鸡犬相闻,炊烟相望,可走起来却仍然很远,不过若是有戏看,那多远的距离,对人们来说都不在话下。我对于秦腔的热爱,最早应该是从跟着父亲看戏开始的。父亲是个秦腔迷,我从来就没有见他唱过戏,哪怕是清唱,我也没有听到过,可不知怎的,他对于戏(我们当地人把秦腔都叫戏)的热爱,却是几近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究其原因,一则可能是因为爷爷曾经是方圆几十里之内有名的旦角演员,再则我想应该是秦腔本身的魅力所在。所以,只要有戏,即使再忙再远,父亲都要放下手里的活,提着馍馍口袋儿,去看上那么一场。我呢,自然也会尾巴一样跟在父亲的后面,这时候,活计抓得很紧的母亲,往往会翻箱倒柜,找新衣新帽,走亲戚样打发我们。说实话,若不是因为家务农活繁忙,母亲的戏瘾说不定比父亲的还要重呢。
咚呛咚咚呛……远远地,你听,暴鼓响了,干鼓铜锣响了,唢呐和板胡的声音,撩得人心潮澎湃,于是,看戏的人便一路小跑着,恨不得腋下能生出一对翅膀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正如戏台柱子上醒目的烫金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秦腔戏是高台教化,无论奸臣害忠良,还是相公缠姑娘,说的都是前代发生过的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座中人”带进剧情里去,并和其产生共鸣,教化人们守忠孝、讲义气、行仁爱,多做善事少行恶。比如村里当过多年队长,性格耿直,为人正派的占奎爷,一旦听到演有关包公的戏,如《铡美案》《三下阴》《赤桑镇》《打銮驾》《铡八王》等,他是逢场必到,所以直到八十多岁去世,村里的人们都叫他包爷,竟至于许多人都忘了他的真实名字。父亲看戏,对剧目虽不甚挑三拣四,可他对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夫却是非常内行,比如某某演员的嗓音还不及“要命娃”,某某演员的架口和“长鱼儿”还有些差距,某某演员的纱帽功夫还得学“魏大净”等,这些父亲都品评得很准。而且那些演员的艺名,都是响当当、有故事的,为方圆百里的戏迷们所认可了的。在生丑净旦四大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当数丑角,记得那时候有个叫“何丑”的演员,他演《赵飞搬兵》里的赵飞那可是一绝,不仅说、学、逗、唱,口齿清晰流利,幽默风趣,而且能翻能打,动作干脆利落,每次他一出场,我们这些不懂戏的小孩子们便会立马挤到台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然后一连几天,都会学着他的样子表演赵飞。
“看上三台戏,还想跟着去”,戏看多了,难免会上瘾,于是,村里的老戏班长们,便开始张罗着办自己的“剧团”,也就是在那时,才上小学四年级的我,便在几位老戏骨的怂恿下开始学戏了。学戏是一件苦差事,费人费时。村里人平时都忙,只有在十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日子,才有时间聚集起来排练。最初的时候,我只是帮着抄抄戏本,帮着团里人跑跑腿。村里的戏,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四才开始,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停了。这中间也有去外村唱戏的,在我们这里叫“出庄”,剧团出庄是很隆重的一件事,这不仅体现着村庄之间的人情关系,更重要的是戏也要拿得出手,去一个村里一般要唱一天一夜,这中间通常会选择剧情好的,适合这村人口味的,比如《香山寺还愿》《宋江投朋》《大升官》《调寇》《花亭相会》《全家福》《天官赐福》等内容好、戏名吉祥的折子戏演出。起初跟着剧团演出我只是跑跑龙套,演一些戏词很少的配角,如《二进宫》里的徐小姐,《辕门斩子》里的焦赞孟良等。这都不算什么,真正走上舞台成为角儿的是“出庄”,在邻村饰演《赶坡》里王宝钏的那次,那年我上五年级,也不知怎的,我们村里唱王宝钏的大伯突然有事不能来了,这让饰演薛平贵的三叔很是为难,于是他在开戏前找到了我,问我能不能救场,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说来也怪,在我学着大伯的样子唱出“适才间大嫂对我言,五典坡来了一位长官,列位大嫂等等我,问罢讯来一同还……”并轻移莲步缓缓来到台中央的时候,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和演员们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才十岁的孩子。只记得我当时不但声音清脆,而且唱腔新颖,动作活泛,直到一折戏全部结束,我都没有一处忘词,也没有出现任何瑕疵。就这样,我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剧团里所有演员的认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被村里的老演员们当成了重点培养对象,直到1998年搬到县城定居,才不得不放弃了热爱多年的秦腔。这中间,我一共唱了15年秦腔戏,大大小小登过近三十个乡村舞台,角色也从一开始的旦角唱到小生,再唱到最后的须子生,来来回回一共演了近几十折(本)的戏。
最近两年,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似乎又越来越痴迷秦腔了。暑假期间,听说“二爷庙”有西安易俗社的戏,便相约着赶去看了一场《杨门女将》,在戏场将就着吃了一口之后,又连着看了一场叫《白蛇传》的夜戏。一门忠烈的杨家将,让我在欣赏到演员们高超演技的同时,更多地为佘太君她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谁说女子不如男;而白素贞为追求爱情,仙山采药、水漫金山和被压雷峰塔的情节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戏剧中爱情的力量。“要看世上,先看戏上”,看秦腔戏,看的远远不止于“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的开心热闹,也绝不止于“秦韵悠扬,一嗓子长吼,两三声叹息, 诉说千年沧桑”的演技和唱腔。秦腔是深沉的,厚重的,是能直击灵魂深处吼出来的艺术。陕甘大地,华夏文明之源头,而诞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正是点燃这盏文明之灯的火种,它作为中国戏曲的源头和鼻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它承载着大西北人民特有的气质和精神追求,它的唱腔和音乐慷慨激昂,毫不做作掩饰,它的表演风格更是那种刚健爽朗、壮美豪放式的。如果说听歌曲赏舞蹈如品茗闻香,那看秦腔则如喝一壶老酒,醇厚绵长又回味无穷。的确,它的崇忠重义、尚善向美的鲜明主题,它的雅俗共赏、狂婉相济、苦乐交织的艺术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虽有夸张,却又立足于现实,它是艺术中的艺术,生活中的生活。陕西籍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秦腔是,你在苦的时候越唱越苦,你在乐的时候越唱越乐的家伙。”我想,这应该是对秦腔艺术魅力最美的诠释。如果累了,那就请吼一嗓子秦腔吧!它是能解除你疲乏的汤;如果苦了,那就请吼一嗓子秦腔吧!它是能镇住你苦痛的药……(杨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