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看福建②丨闽式高品质生活,这样品>>

时事   2024-11-22 08:40   福建  

沿着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探寻闽都千年文脉,漫步闽江之畔,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松弛感;探秘武夷山,领略国家公园的生态魅力,在一壶清茶中品味百态人生;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不期而遇,在升腾的烟火气里感知人文底蕴……

21日,省级党报总编辑福建行的嘉宾在武夷山八马茶业武夷山智能化生态产业园采访参观。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闽山闽水物华新·省级党报总编辑福建行”采访活动期间,各省级党报总编辑、记者们走进福州、南平、泉州等地,沉浸式体验闽式高品质生活,全方位解析福建的幸福密码。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

沉淀生活底色

登上烟台山网红过街天桥,来自闽江的阵阵晚风扑面而来,耳畔回响着清新民谣的低唱,商业楼宇外立面灯光闪耀,江上停泊的纯电动客轮“闽江会客厅”号,融入马鞍墙、茉莉花、油纸伞等福州文化元素,犹如一座浓缩的“江上古厝”……

这一刻,闽式生活具象化了。

“云南的生活更接近原生态;福建的生活给人最大的感受则是闲适。”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编辑中心主任李菊娟解读了她眼中的闽式生活,“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走到哪儿,都可以停下脚步,慢慢品读城市底蕴与内涵。”

1844年福州开埠后,烟台山曾汇集17国领事馆(代办处),形成了一个集商贸、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又在时光的流逝中归于沉寂。

为复兴这一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历史风貌区,福州大手笔投入:除出台系列保护规划、收储文物及历史建筑、环境整治提升外,还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召集年轻的古厝主理人,打造新业态。

参加第28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的嘉宾在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参观。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修缮历史街区的目的,不只是还原过去、保存记忆,更需要让它们参与到今天的生活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属性去创造当代记忆。”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项目负责人陈建东说,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力求既留住城市的传统文化与记忆,又融合不同功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功能与活力。

100多年后,烟台山再次成为福州潮流与时尚的中心,茉莉花茶、鱼丸等老福州元素,有了新式表达;一批福州甚至福建首店盛大开业;“街头艺术联盟”等文化活动,引爆公共空间……去年全年客流量超1110万,媒体曝光量超2.1亿。采访团成员也加入了这熙熙攘攘的人流。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或许也是泉州这座世遗之城最独特的魅力。

湖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唐亚新曾多次到访泉州,此次抵达的当天晚上,他还是忍不住在古城中“沉浸式乱蹿”。从小众城市到大热顶流,这座城市变了,但闽南建筑的古朴美丽、古早味的各色风味小吃,浓浓的烟火气并没有改变。

他认为,泉州“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IP之下,将包罗更多内容,城市中的人、景点、饮食乃至工业文明和自然江海等元素,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闽南美好生活方式。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

擦亮生活本色

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上一次到访武夷山,已是34年前。但景在岸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武夷山水一直让他梦萦魂牵。

“福建与江西,山水相连,根脉相依,人心相通。”张天清说,武夷山是闽赣共同的名山。为守护这一大自然的馈赠,两省始终同频共振。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入列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包含福建、江西两个片区。上个月,两地协同立法最新成果——《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同步实施,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管理从“一园两治”走向“两园共治”。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公认的“世界生物之窗”。

最好的生态,要用最严的保护来呵护。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公园建设,武夷山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1日,“闽山闽水物华新·省级党报总编辑福建行”采风活动走进八马茶业武夷山智能化生态产业园,感受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主旋律。图为采风团一行在园区内体验茶文化。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掩隐在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的九曲溪, 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风光都别有洞天。白鹭、白鹇等野生鸟类,或自由飞翔,或惬意休憩,或专心觅食,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不断刷新的生物多样性,正是武夷山生态建设成效最生动的印证。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总编辑、记者们则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产业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在武夷山,几乎遇到的每个茶人,都自豪地表示,为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地探索构建了“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生态茶园模式,通过茶、树、草等复合栽培,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

茶园里一块环境实时监测屏幕上的数据,让采访团成员艳羡不已:PM2.5浓度8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10微克/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则高达每立方厘米31260个。而按照国内学术界标准,每立方厘米大于2000个时,即为最高等级——非常清新。

嘉宾参观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福建茶产业发展情况,感受武夷山“三茶”统筹发展的时代脉搏。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眼前的青山正是老百姓致富的金山。这一刻,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品质生活最基础的底色,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

提升生活成色

高品质生活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支撑与驱动。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百姓收入水平,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总编辑、记者们此行找到了新答案。

大约400年前,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的万里茶道,成为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带动沿线200多个古城古镇因茶而兴。

嘉宾们在燕子窠“三茶”统筹展示馆体验茶文化。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湖北也是产茶大省。近年来,福建与湖北茶产业互动频繁。福建龙头茶企八马茶业便参与了湖北硒茶“恩施玉露”和“利川红”推广工作,助力“一红一绿”品牌在全国开拓市场。

在武夷山八马智能化生态产业园,湖北日报理论评论中心高级记者艾丹,与八马茶业品牌中心负责人万晖榕开展了一次深度对话。

“这是一个集生产加工、体验观光、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大型茶业综合体。”万晖榕说,其中,今年刚刚投用的“八马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代表了茶叶加工的硬核实力。

该生产线由“全球首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产线”与“全球首条以柔性化工业设计将茶叶预处理到成品数字化技术集成生产线”两部分构成。它们能够24小时不间断作业,减少人工约40%,同时最高可实现日产精制原料3.6吨,日产包装12000盒。自动化技术、信息系统、智能AI等的应用,让这条生产线可达到接近“大师”的水准,在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化工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从第一代到第七代生产线,我们经历了半机械化、机械化、连续化、规模化、数控化、智能化再到如今进一步的智能化全线升级。”万晖榕说,科技创新赋能,让生产出一杯好茶变得更加容易。

如今,科技之风,吹向了武夷山茶产业链条的每一个节点。近年来,武夷山坚持科技兴茶,建立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圃,加快茶树新品种选育;开发茶食品、茶洗护用品等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开展茶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应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数字气象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逐渐告别“看天吃饭”。

采访团成员表示,福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值得借鉴。“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总编辑、记者们记住了福建古老茶产业拥有的全新模样。

 专访 

发挥文旅资源优势

——访新疆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石锋

这两日,新疆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石锋与参加第28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的嘉宾们一起,走进福州、南平等地,触摸福建高品质生活的脉搏。

“行走在八闽山水间,能深刻感受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福建人民拼搏奋斗,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其中,得益于福建的生态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文旅产业正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石锋说。

新疆与福建相隔虽远,但有不少共鸣之处。“从风光上来看,新疆地貌全面、地域辽阔,高山、河湖、草原、沙漠、戈壁等自然资源丰富。福建突出‘山海特色’,山特别秀美,与新疆风格迥异。”石锋说,虽然风光不同,但是二者在文化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而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双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更多共同合作和发挥的空间。

当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主流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凸显。

“新疆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大美新疆’口号越发响亮。”石锋告诉记者,“近年来,新疆日报社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注重通过视觉角度,呈现新疆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比如通过新疆日报社旗下的‘石榴云’客户端及第三方平台,运用‘慢直播’方式,展示不同时节新疆各地的动人风光、特色景观,让群众随时都能感受‘诗和远方’,甚至想要亲自奔赴新疆。期待未来新疆和福建能在这一方面产生更多的联动与合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共谱绿色发展新篇

——访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

初冬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山峰巍峨,林木茂密。眼前满目青翠的生态保护成果,让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感到十分亲切:“这里的地貌、森林、植被等,都和江西十分相近,山、水是同一类型的,在这里就像回家一样。”

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是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江西也做得比较好。”张天清介绍,从今年10月1日起,《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正式施行,江西、福建两地强化省际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将推动两地更好地保护这座自然资源宝库。

公园内的武夷精舍,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第一所书院,为武夷山增添了厚重人文底蕴。“朱熹是赣闽两省共同的骄傲。”张天清说,朱熹祖籍江西婺源,他在江西重建的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首。

优质生态环境孕育了茶产业的繁荣。张天清介绍,武夷山是古代“万里茶道”的起点,而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是茶叶运出武夷山后首个极其重要的中转、加工节点城镇,两地自古就有十分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此外,江西的茶叶也在历史上留下“前月浮梁买茶去”等文化记录,如今的婺源有机绿茶在欧盟市场大受青睐。

“江西和福建山水相连、根脉相依、人心相通,共同创造了历史的荣光。”张天清表示,近年来,赣闽两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建议赣闽媒体今后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双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携手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为高品质生活添彩

——访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田静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是一次走进福建的实地采访活动,更是一次学习之旅。通过短短几天时间,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八闽大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切感受到了‘闽山闽水物华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田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此次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访了福州三坊七巷、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了解朱子文化、茶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成果,走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古城。

“茶马古道与海上丝路,普洱茶与武夷岩茶……云南与福建虽然远隔千里、山海相望,但交流密切、情深谊长。”在田静眼里,滇闽两地交往交流的故事格外具体和生动。

“近两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受到广泛认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吸引着大家到彩云之南旅游、工作、生活。”田静分享,“来到福建,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福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生态绿色、多姿多彩、和谐幸福、开放包容正是现代高品质生活共同的关键词。”

“一个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元,生态环境优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一个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北连长三角、南接粤港澳,面向台湾,背靠中西部广阔腹地,具有‘山海亚侨特台’‘多区叠加’等优势。滇闽两地在对外开放、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有很多好的新闻选题可以互鉴交流,期待两地媒体多走动、交流,把发展中的中国故事写得更加精彩。”田静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能品质生活提升

——访贵州日报报刊社总编辑李卫红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福建考察时再次寄语“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结合此次全国党报总编辑福建行,贵州日报报刊社总编辑李卫红感慨颇多,她认为:“高品质生活外延宽广,内涵丰富,维度广泛,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在福建期间,有了更深刻感受。”

尽管已近隆冬时节,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映入眼帘的满眼青绿给李卫红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卫红认为,福建和贵州相似度很多,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都踏出了铿锵足迹,都探索出了精彩亮点与成果。

李卫红还随团走访了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精舍、“三茶统筹”展示馆等。“说到高品质生活,如何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给对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十分重要。武夷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今除了有好山好水好风光之外,我还看到了丰富的旅游业态、场景,以及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提升。福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旅游赋能,同时提升城市品位、为百姓生活品质增色,这无形中也增加当地群众的归属感、满意度。”李卫红说。

“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蓝图。福建全省上下扭住目标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未来我们两地媒体可以加强合作,宣传推介两地别具韵味的高品质生活,讲好两地的发展故事。”李卫红表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访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晓明

跟随着此次采访活动的脚步,武夷山优越的生态环境让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晓明感受颇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独特的山水景观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茶一韵,都承载着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福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建设好西藏这个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张晓明说,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西藏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城市庭院绿化行动,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

茶叶,是武夷山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如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让武夷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造福当地百姓?张晓明在燕子窠生态茶园找到了答案。“武夷山市围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绿色发展之路。”张晓明说,近年来西藏游、西藏旅游产品深受欢迎,背后正是游客对西藏环境美、生态好的向往。“我们也应该筑牢生态保护这个根基,把冰天雪地也变为金山银山。”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福建先后对口支援林芝、昌都,闽藏之间本就关系紧密、情深意长。福建日报和西藏日报未来应加大合作,共同宣传好援藏政策、讲好福建援藏干部的贡献故事,不断延续闽藏深情。”张晓明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讲好万里茶道故事

——访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吉莉

“作为万里茶道国内的起点和终点,福建和内蒙古都是这首茶道‘长诗’上的华彩篇章。很荣幸这次来到福建进行采风采访,尤其是到了武夷山,这里是万里茶道开始的地方。”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吉莉说。

万里茶道是一条跨越亚欧的“世纪大动脉”。吉莉向记者介绍,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下,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率先发起、推动成立“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积极打造“万里茶道”国际文化旅游品牌,让这条国际古商道焕发新生机。

“来到武夷山脚下,我深刻感受到了片片有景、处处有茶。”漫步在燕子窠生态茶园,眼前葱绿的千亩茶田连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吉莉边走边感叹道,“不仅如此,这些年武夷山以三茶统筹为引领,在生态种茶、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讲好万里茶道的故事,全面展现万里茶道的新时代力量。”吉莉说, 2022年,内蒙古日报社联合万里茶道沿线省区的省级党报开展了“万里茶道话今昔”全媒体联动传播活动,福建日报社也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谈及未来,吉莉表示,万里茶道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希望我们两家媒体能深度合作,书写好这条传奇之路的更多故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张辉 郑璜

编辑:薛颖
审核:严顺龙、郑丽虹


福建日报
福建政经掌上书,福建文化守望台,福建生活新主张,福建舆情风向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