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建开年会,全国省级党报代表作主旨发言>>

时事   2024-11-20 08:59   福建  

11月19日,第28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在福州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报业协会、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升党媒传播力”为主题。会上,宁夏日报、陕西日报、四川日报、新华日报、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福建日报等省级党报负责同志先后作主旨发言,聚焦年会主题,立足各自发展实际,研讨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福建日报》今日予以摘登。



年会现场

以“三媒”发展理念探索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路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陈辉宗

这届年会将主题定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升党媒传播力”,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主流媒体提出重要要求的务实举措,也是全国省级党报集思广益、共同作答时代给我们出卷的良好契机。

对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我们认为关键在“系统”,要义是“变革”,要抓住这两个要素,把握变革中不变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奔赴的方向等重要问题。着眼于此,提出了“以党媒立本、在全媒发力、向泛媒进发”的发展理念,来探索解答闽报系统性变革这个课题。

一、变革中的不变,就是要笃定“以党媒立本”,夯实系统性变革的根与本

一是笃定于“为党发声”。党报必须在时代激流和信息洪流中挺立起思想和精神的旗帜,以旗帜领方向、以主流立主导,构建起理直气壮为党发声、说理、明道的主流舆论引导机制。二是笃定于“为人民代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开展新闻宣传。三是笃定于“为时代写史”。我们应当秉持把新闻作为历史的第一份草稿的态度,以庄严敬畏之心提笔写春秋、著文藏史书,既把握舆论的引导权、定调权,更努力把握历史的标注权、著述权。

二、变革中的重点,就是要坚定“在全媒发力”,构建系统性变革的体与系

一是构建更加强力的全媒传播体系。围绕“造旗舰、壮头部、育特色、成体系、强能力”定位,建强报、网、端核心主干,打造拳头平台。二是构建更具动力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今年初,我们成立改革和运营管理委员会,推动“大中心”制改革,重构“指挥棒”考核办法,出台“激励干部人才担当作为20条措施”等一系列制度,锻造激情燃烧的人才队伍。三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对台对外传播体系。建设海丝、海峡、海洋的“三海”国际传播中心,与塞浦路斯、马来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多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和印尼《环球日报》等联合制作新闻版面,向海外闽籍侨领颁发“海丝文化推荐官”。

三、变革中的方向,就是要锚定“向泛媒进发”,勾勒系统性变革的形与态

一是打牢技术基础。把信息技术作为发展主引擎,坚持场景运用作为自主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打造“数字人”、建设“媒资库”、启动“智媒实验室”,加快在技术建设上立柱架梁,构筑闽报挺进泛媒生态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做好“加号”增量。首先要加在打通区隔的资源上,创设援藏、援疆、援宁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合作新模式;还要加在贯通相近的领域上,实施“媒+茶”产业融合工程,承建主题展馆,承办文旅活动,推动传媒向“传媒+”跃升。三是把握边界关键。向泛媒进发,方向和边界至关重要,判断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否有利于巩固增强党媒功能属性,是否有利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坚持精耕细作

奋力开创党媒传播新局面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赵海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

强化指挥调度。以重大主题报道优质内容生产、完成和效果作为主攻方向,开展编委会一级策划、部门二级策划、记者和工作室三级策划的一体化策划,以及发布、传播的一体化调度,增强主题宣传精品力作的常态化生产能力。

优化组织架构。把握“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以生产质效和传播效果为总要求,积极构成全媒体指挥中心、采集中心、编发中心、新媒体中心、运营中心五位一体生产格局,并在视觉生产、品牌栏目创建、平台账号运营等方面探索更有利于生产传播的架构体系。

调整评价导向。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流量和效果说话,构建全媒体评价体系。

构建传播生态。树立“大运营”理念,设置运营机构,打通各相关业务领域边界,构建起“新闻+”“媒体+”传播生态。

二、把握宣传规律,放大主流优势,在内容生产上精耕细作

创建“1+N”联动响应机制,做强做活“政”“经”新闻。制定《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落实自治区党政重要意图联动响应机制》,充分发挥前方时政报道团队“1”的“尖刀班”作用,大力提升后方其他采集部门、编辑部门、工作室等“N”的联动响应能力,形成“1+N”高效化、常态化、精准化协作运行机制。

创建“揭榜挂帅”机制,激发新闻生产的内生动力。制定宁报集团“揭榜挂帅”工作机制,集团编委会面向全集团发出重点报道、重点栏目、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精品创作“揭榜挂帅”动员令,@宁报人:有创意就来揭榜,让精品为自己立身说话。

创建融媒体工作室项目制机制,打造精品盛宴。制定实施《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工作室项目制实施办法》,激发精品内容创作,培育孵化品牌栏目,鼓励新技术模块应用。

三、把握传播规律,拓展新领域,在细分空间上精耕细作

开展双语报道,拓展传播新视野。积极引进多语种人才和专题片制作人才,充分挖掘宁夏特有的文化名片和对外交流特色。

研究公共话题,打开传播大空间。在内容策划上,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网络文化内容需求为目标。在传播阵地上,以“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为原则。在传播环节上,尊重“群体传播是互联网传播本质”的客观规律。

紧跟技术革新,赋能传播新趋势。加快新技术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各环节中的运用。宁报集团做实值班编委坐班制,引进AIGC、XR及智能短视频制作等新技术,推进宁夏智能媒体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了宁夏日报融媒体智能传播服务平台智能生产能力改造,建成宁夏首个XR多功能演播室,用数字化赋能新闻内容生产。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坚持内容为王

打造地方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陕西日报社总编辑 贾玉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陕西日报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改革制度流程、建强人才队伍、推行“开门办报”、加快融合传播,持续提升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改革制度流程,树立“内容为王”鲜明导向

重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陕西日报社把全面统筹、深度策划、融合传播作为工作原则,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每日、每周、每月定期召开采编例会,打造“一次采集、多端发布、数据汇集”生产传播链条。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陕西日报社从量化考核入手,明确采编部门按稿酬标准核算岗位业绩,坚持薪酬分配向一线倾斜、向骨干倾斜、向业绩突出者倾斜。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报社坚持人才立社,打破体制内外“身份”壁垒,按照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薪酬体系、统一社保缴纳标准的“三统一”目标,全面推行人事管理职员制和薪酬分配职级工资制。

二、建强人才队伍,夯实“内容为王”实践根基

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陕西日报社近年来围绕事业发展所需,强化专业背景、新媒体背景、技术背景人才补充。制定全媒体人才职业培养规划,“把老师请进来”“让队伍走出去”“把高手推上去”。

强化新闻业务交流提升。陕西日报社不断改进月度好稿评选机制,将其打造为报社采编人员业务学习和提升的重要平台。成立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委员会,常态化召开季度、年度新闻作品诊断会。

建设通讯员“第二主力军”。陕西日报社弘扬“开门办报”优良传统,扎实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打造覆盖全省107个县(市、区)和省级部门单位的通讯员协调协作工作网络。

三、加快融合传播,拓展“内容为王”渠道效果

抓头版立头条强评论。陕西日报社把高质量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贯穿办报各方面全过程,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

做大做强融合传播主阵地。2020年以来,陕西日报社明确群众新闻网端作为报社融合发展战略突破口和融合传播主阵地,推动全社内容、技术、人才、资金等向移动端聚集。2022年底,陕西日报社取得国家《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成为10年来全国唯一获批此证的省级党报。

持续推动国际传播破局。陕西日报社围绕区域优势内容题材,按照“一次采集、多元生成、融合传播”理念,努力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丝路故事。开展“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跨越7省、跋涉4000余公里,活动总传播量超1.46亿次;今年春季朱鹮孵化全媒体报道,综合传播量超5800万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取得突破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钟岚

今年是川观新闻客户端上线10周年,全新推出的川观新闻11.0版本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打造“四川综合新闻第一新媒体平台”和全国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以务实的行动践行“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战略规划。

一、变革的根本要求: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

一是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要按照互联网规律传播内容,瞄准互联网趋势创新应用,顺应互联网发展持续投入。

二是坚决以主力军担当守好舆论阵地。要面对网络热点强化议程设置,回应网络热点积极引导舆论,针对网络热点发出鲜明声音。

三是坚定以数据驱动用户和收入增长。牢固树立数据思维,大力建设数据底座,积极培育数据资产,全力打造“四川智媒云”,建设统一技术中台,塑造统一技术品牌,建强媒体大数据。

二、变革的实施路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智能化革命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要加快打造数字化平台,拓展数字化产业,推进数字化管理。不断升级迭代川观新闻平台功能,面向用户提供富有特色的政务服务、生活服务。

二是强化网络化生存。要突出网络视听产品打造,强化网络垂直服务能力,拓展网络内容共创主体。加强开门生产,与全省183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实施“鸽子花内容共创计划”,提升区域报道贴近性、传播力。

三是推进智能化革命。要加强智能化生产,创新智能化传播,扩展智能化服务。持续迭代升级“川观算法”,让推荐算法与主流信息传播有机融合,聚焦目标用户刚需,上新“行云”公文智能助手。

三、变革的要素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团队能力迭代、文化精神塑造

一是着力变革体制机制。革新生产机制,积极建立完善扁平式、项目式、混合式组织架构。优化运营机制,成立“6+N”运营团队,形成内容与评论相互促进的传播生态。完善指挥机制,建立网络热点舆论引导机制,每日召开网络热点舆论引导分析例会,加大网络热点突发事件报道力度。

二是持续推动能力迭代。不断增强全媒生产能力。以视频化为抓手,不断提升采编人员视频拍摄剪辑、传播运营等技能。坚持夯实调查研究能力,持续完善蹲点调研、走转改等长效机制。大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以国际传播重点品牌栏目“灵感中国”为抓手,构建“国内国际双赛道双循环双驱动”的大传播模式。

三是高度重视文化牵引。塑造创新求变、拼搏奋斗、协同制胜的文化。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工种的协作机制,发挥1+1>2的聚合效应。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精品立报 创意制胜

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高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决策,标志着媒体融合战略已迈入系统变革、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在改革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契合发展实际,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坚定选择。

一是精品生产,要“强创意”更要“柔传播”。

要在新时代的传播环境中稳固立足,必须运用创新思维激发媒体“新质生产力”。我们以系统集成的创新思维,推动重大主题报道向系列化、标识化、精品化发展;以融媒表达的创新活力,达成重大主题报道的可听、可看、可感、可触;以地方元素的创新融入,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的“接地气”与“冒热气”。

二是主流舆论,要“讲故事”更要“深阅读”。

做强主流舆论,离不开讲好故事,离不开有故事的新闻,但也要重视“思想的力量”。我们深耕评论矩阵,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言论评论体系,扛起发声定调、正本清源之责。我们创办“经济橙”“思想红”“文艺紫”“科技蓝”“人文青”“智库绿”周刊集群,以分众化、深阅读提高新闻能见度。我们精准高效打通传播末端,以更加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延伸理论宣传的“根须”和“触角”。

三是数智驱动,要“追前沿”更要“用得好”。

我们坚定走“数智化”转型道路,投入近亿元建成全平台、全链条、全要素的全媒体指挥中心。推“平台化”发展模式。支持“交汇点”“紫牛”“新江苏”等新闻客户端以及“北京西路瞭望”等微信公众号各展所长,形成传播合力。育“自主化”智媒生产力。设立年度奖金为400万元的创业创新奖以及规模为5000万元的新媒体发展专项资金,为技术研发注入资金活水。

四是资源链接,要“优配置”更要“活场景”。

我们全面链接产业行业场景,推进“传媒+”多元发展。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组建财经中心、健康中心、新消费中心、少年志云教育中心等,渗透不同生活场景提供应用服务。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场景,创建江苏首家主流媒体高端智库——新华传媒智库,推出舆情大数据分析、政务服务评价体系等10多种服务品牌。

五是人才强基,要“特种兵”更要“集团军”。

我们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树立鲜明导向引导人,让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有舞台,2018年来选任、交流500多名处科级干部。狠抓梯队建设培养人,近五年引进500余名新人,并成立了新华传媒管理学院以及江苏首个传媒专业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坚持发展成果共享激励人,每年拿出数千万元,大幅提升员工收入及各类福利,2024年起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每年多支出2500万元,解决聘用制员工的后顾之忧。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时代感 年轻态 人文味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周天晓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媒体融合改革的部署要求,浙江日报面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在重大主题报道、优质内容生产、传播体系构建和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力争办一张有“时代感、年轻态、人文味”的精品党报。

一、守正创新,实施头版头条工程,塑造内容核心竞争力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功能,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吸引受众,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我们以优质内容生产为突破口,在浙报头版重点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探索重大主题报道“2.0版”,塑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党媒影响力。

我们以品牌化运作,增强重大主题报道辨识度。以组合式出击,在重要节点掀起舆论声势。以差异化定位,丰富主题报道角度和层次。

二、与时俱进,办一张有“时代感、年轻态、人文味”的党报

新时代,如何办好一张党报?我们认为,当前的党报不仅是一张新闻纸,更是一个彰显主流价值观、汇聚多方信息和力量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放大格局视野,坚持开门办报,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我们秉持“开门办报”的理念,在浙报开设“飞来峰”专栏,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名家,围绕经济民生领域重点、热点发声,评说新趋势新问题。坚持跳出浙江看浙江,主动融入国家大局、战略全局,紧扣时代命题做报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标准谋划文化报道,强化党报的人文底蕴。以年轻化为内容方向,为年轻人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三、拥抱变革,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在舆论场上赢得声量

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后,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形”的融合,进一步纵深到“神”的融合。去年,浙报集团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将原来集团的党报客户端“浙江新闻”、视频客户端“天目新闻”、都市媒体客户端“小时新闻”三端合一,推出全新的新闻客户端潮新闻,以数量的减法做影响力的加法,把分散的资源和力量集聚起来,形成以浙江日报为核心、以潮新闻客户端为主力舰的党报核心引领工程,实现报、端优势互补。

四、再造机制,聚焦“人”这一关键要素,激发创新力

浙江日报聚焦“人”这个关键要素,对体制机制进行再造、重组,把“人”的力量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特别是把年轻采编人员的工作活力、创造性激发出来。

我们组建了一支独立于常规采编部门之外的“潮声”内容战队,探索优质内容组织化生产。在人才培养上,通过战队特训营、业务分享会、内部新闻竞赛、新进人员赴基层岗位交流锻炼等方式,不断锤炼、提升采编人员的业务功底和能力水平,建设“专全兼备”的采编队伍。在激励机制上,以传播力为导向,建立了以阅读量、发稿量、评论量、转载量为重点的评价体系,配套推出流量考核和奖励机制,确保实现优质内容与“流量”的正向循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

社务委员、副总编辑 蒙志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流媒体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湖南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三中全会精神,扛牢责任担当,坚持不懈在系统性变革上动真格、求实效,主要做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重塑:真正做新闻,做真正新闻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全媒体的传播要求改革内容生产的工作机制,评价内容生产的实际效果。二是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一体推进,就是改变主流媒体专注于宣传而忽视舆论引导的现状。

重塑组织架构。2020年底,湖南日报启动新一轮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将《湖南日报》与新湖南客户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今年起,我们还进一步强化全媒体采前会、编前会及编委会例会策划调度功能,做实值班编委坐班制。

重塑评价体系。今年,湖南日报出台《全媒体传播激励方案》,坚持正能量前提下的大流量,扩大公信力支撑下的影响力。今年7月30日,我们成立了热点新闻报道机动队,目前已累计在客户端发稿200多篇,20次登上全国热搜、90多次登上同城热搜,总阅读量超10亿。

二、定力:不驰于迎合,不骛于表面

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内容创新的根本在贴近群众,关键在及时发声,要害在生动表达”。湖南是全国四大楹联强省之一,从去年开始,我们策划推出《楹联里的湖南》大型融媒体报道,通过楹联这一切口讲好湖南故事,也让楹联文化从“圈内热”走向了“圈外热”。

保持内容定力,还要求我们对网上的舆论不能熟视无睹。今年夏天,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发生堤防决口险情,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我们迅速推出《为何争分夺秒推进决口封堵合龙?》《答问团洲垸》等原创报道,释疑解惑,有力回应了“为什么溃垸”“受灾为何如此严重”等热点问题。

三、变革:聚焦垂直,轻量突围

创新与变革,是永恒的主题。三湘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是湖南省内最早创立的都市报,于2021年5月启动以“视频化”为核心的融媒改革。2022年7月8日,犇视频App正式上线,上线一年多累计下载量超700万。

在这场改革中,三湘都市报走的是轻量突围之路。没有依靠大规模投入,而是凭借原班人马就地进行全员转型。垂类IP账号矩阵从2021年的3个发展到目前的26个,仅记者IP的全网播放量就近50亿,并以此组建成党媒MCN机构。

在不增加投入、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三湘都市报快速实现扭亏为盈,利润连年翻番,其中新媒体营收与利润均超60%,提前完成改革目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摄影: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王毅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编辑:薛颖、林夏悦
审核:严顺龙、傅妤

福建日报
福建政经掌上书,福建文化守望台,福建生活新主张,福建舆情风向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