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仁勋评价deepseek 一文,道歉!

科技   2025-01-28 21:48   安徽  

今天,1 ic网公众号没经过验证,直接转发芯榜公众号“黄仁勋公开信:如何评价deepseek?”一文,带来误导,深感抱歉!已删除


详情:


一篇《黄仁勋评论DeepSeek冲击》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33 de MindMemo上发布了,署名“-DS编译”。文章里,黄仁勋站在硅谷夜色下,望着服务器集群的指示灯,回忆起30年前在Denny's餐厅画GPU草图的凌晨。这画面感拉得满满的,一下就把人带入到那个充满梦想与热血的创业场景中。

文章里提到,黄仁勋认为DeepSeek的出现是行业创新活力的体现,它用开源策略和场景化芯片设计冲击市场,就像当年英伟达用GPU颠覆传统计算架构一样,锋芒毕露。但黄仁勋也指出,这场竞争可不只是芯片之间的较量,而是关乎“计算未来该如何定义”的大问题。



想当年,英伟达提出用GPU解决通用计算问题时,被整个行业当成笑话,觉得这就是把跑车引擎装到货车上的疯狂想法。可谁能想到,就靠着这股“疯狂”劲儿,CUDA生态如今已经成长为拥有400万开发者的庞大数字帝国,给无数代码赋予了强大的力量。现在DeepSeek想用专用架构在算力市场分一杯羹,这恰恰说明算力民主化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当AI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大家需要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算力“小岛”,而是能打通虚拟和现实的“超级计算平台”。



为了应对挑战,英伟达也没闲着,启动了三项变革:架构团队忙着重构下一代GPU的核心模块,既要让它像乐高积木一样能灵活适配各种垂直场景,又得保持通用平台的强大规模优势;软件生态准备向学术界开放CUDA底层工具链,吸引更多创新者一起参与定义计算规则;前沿实验室则和生物科技、量子计算、气候建模等领域的顶尖团队合作,搞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用生成式AI设计下一代芯片,在虚拟世界里模拟超导材料的合成过程。



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黄仁勋本人写的,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经过查询,英文互联网上压根找不到类似内容,ChatGPT和DeepSeek都判定这文章是AI写的。为啥这么说呢?首先,文章语言风格太“梦幻”了,到处都是精心设计的隐喻和哲学化表达,像“算力民主化的临界点”“铸造时间的钥匙”,文学性拉满,但在实际的公开信或商业文档里很少见。而且,文章在信息传递和情感渲染之间平衡得太完美了,每句话都像是精心雕琢的“金句”,人类在正常时间限制下很难写出这样的内容。



文章虽然提到了“Blackwell架构”“自主学习单元”这些高阶术语,但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解释。对未来技术方向的描述也特别理想化,比如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结合,说得神乎其神,可具体怎么实现,一点都没说,就像在给大家“画大饼”。还有一些地方语义不通顺,逻辑也很跳跃,一会儿说股价波动,一会儿又跳到技术细节,过渡得特别生硬。时间线也很混乱,2025年1月28日发布的文章,却提到了还没影的技术细节,引用的“D&X - 1研发日志”也查无实据。

1 ic网
即时了解中国芯片产业与变迁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