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满!超5万人次观看~

时事   2024-11-21 11:51   青海  
打造《河湟》经典 讲好青海故事

奇幻的灯光影像、独特的舞美服装、动人的故事情节……我市原创舞蹈诗剧《河湟》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诗情画意的舞台呈现赢得观众赞许。近日,舞蹈诗剧《河湟》沿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首轮巡回演出以及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圆满收官。在历时15天、行程4500公里的巡演过程中,《河湟》所到之处引发热烈反响。

将文化内核和精髓注入舞蹈之中
舞蹈诗剧《河湟》追寻着卡约文化、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丝绸南路的足迹,以河湟遗址中的舞蹈纹彩陶盆、千年面条、圆銎倒钩铜矛等中华上下五千年间孕育出的瑰宝为线索,融入青海花儿、河湟皮影戏、青绣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注入舞蹈之中。

为将舞蹈诗剧《河湟》打造为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剧目,创排团队以艺术精品的标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提炼拓展戏剧主题,修改提升剧目内容,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打磨提升工作。一方面,深入开展历史溯源考证,结合各方建议,将“五人舞蹈纹彩陶盆”“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和民族交流交融等西宁河湟文化最鲜明的标志和特点融入剧目内容,对剧目故事结构、音乐歌词、舞美服装以及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调整优化。另一方面,全剧保留“记忆·河湟”“守望·河湟”“筑梦·河湟”以及开篇、尾声的戏剧故事结构,优化剧目内容,更加凸显“舞蹈纹彩陶盆”“第一碗面”、圆銎倒钩铜矛、护羌校尉邓训、赵充国屯田河湟、文成公主入藏等河湟特色文化符号,呈现青海花儿、河湟皮影戏、青绣、高跷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排练期间,主创团队带领剧组全体人员全力以赴,从细化角色塑造、解读剧情内涵等方面狠下功夫,对演员进行技巧强化训练,反复磨合群舞场面,不断增强连贯性与延续性,舞蹈音乐更加符合青海地域特色和每一幕的时代背景,舞美设计更加彰显河湟地理风貌,充分彰显民族文化底蕴。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通过多次深度采风、体验民俗、感受文化,愈发领略到河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很多人对河湟文化不了解,对我们身边的文化不感兴趣。所以,我们想通过一部舞蹈诗,反映河湟文化。”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河湟》出品人史红刚说。
据悉,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于2021年正式启动了以“黄河·河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并将该项目纳入《西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一剧跨千年彰显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底蕴
演出现场,通过声、光、景、剧的完美结合,凭借凝练大气的舞台效果、大胆创新的音乐风格以及专业精湛的舞蹈技艺,把浓郁的青海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河湟文化呈现在舞台上,为现场观众和游客献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盛宴,让观众和游客深刻感受到河湟地区数千年来的沧桑巨变和悲欢离合。
《河湟》以“河湟女神”顺着时间的轨迹,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天与地沿着她的足迹在一番山崩地裂中拉开了距离。
《河湟》第一幕为《记忆·河湟》。讲述5000多年前,记忆中彩陶上的先民们载歌载舞,刀耕火种,一碗拉面最能宽慰狩猎归来的亲人。然而一场洪水从天而降,冲走了这千年的记忆……星星火种,祭祀已去的亲人,凤凰飞去,而羽自停留。
第二幕为《守望·河湟》。讲述羌人首领无弋爰剑从秦逃回河湟谷地,他将学到的先进犁地、播种、收割、打碾等农业技术,教给了青海的先民们。然而,战争再起,为守护家园,他再次披挂出征,母亲在临行前送的平安绣,变成了一生遗憾。夜夜噩梦恍惚就在眼前,只能将思念化作一针针绣线,祈盼儿子平安归来。
第三幕为《筑梦·河湟》。讲述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丹噶尔古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跑马帮的藏族小伙达娃与汉族姑娘尕妹一见钟情,二人欲将宴请八方来客,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这里是黄河文化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交汇点,新的生活将从这里走向未来,走向远方……
展望《河湟》: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
为将舞蹈诗剧《河湟》打造为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剧目,艺术剧院以艺术精品的标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组织主创团队不断提炼、拓展和深化戏剧主题,提炼每一幕的叙述主题核心,环环相扣突出河湟主题,融入湟源排灯、青绣、湟中高跷等非遗文化,加入拉面舞、陶鼓舞、丰收舞、长桌宴等特色舞蹈,增添无弋爰剑的妻子、邓训、羌妇、文成公主等时代特性鲜明的人物。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剧情结构,全面升级舞美、音乐、服装道具等,体现了浓厚的青海本土文化以及灿烂的河湟文明。
该剧自2023年6月首演以来,连演50余场,累计观众人数超过5万人次。“舞蹈诗剧《河湟》,场场爆满,是本地近些年少有的现象。谢幕后,观众向演员献完花了仍不愿离去。”这一幕,让史红刚颇为感慨。
来自陕西富平的观众魏忠海观后表示:“不仅仅用震撼来表达,舞蹈纹彩陶盆、第一碗面、文成公主入藏等河湟特色文化符号让整部剧目鲜活而亮眼,就像是一本活灵活现的历史书。”
观众陈露说:“以舞蹈诗剧这种形式展现河湟文化很新奇,我们特别渴望看到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千年河湟文化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看到了,很满足。”
史红刚说:“好的作品需要打磨,上千年的历史要在一个小时集中体现难度很大。今后,我们将继续打磨、修改,打造《河湟》使其成为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剧目,成为文化旅游新名片。”




大家都在看

大家都在看

致全省人民的公开信

“雪豹之都”,西宁这样炼成

刚刚公布!最新房价出炉!速看→


本报记者:张艳艳

摄影:马海龙

编辑:杨司煜



西宁晚报
西宁晚报是西宁市委机关报,发行覆盖全省,是青海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