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瑷珲”怎么读吗?
政务
2024-10-12 21:13
黑龙江
瑷珲,作为地名,历史上的汉字写法有“艾浒”、“艾虎”、“艾呼”、“爱呼”、“艾浑”、“爱珲”、“瑷珲”、“爱辉”等多种,就其读音可分为三类:“艾浒”、“艾虎“、“艾呼”为一类,皆发音为Aihu;艾浑”、“爱珲”、“瑷珲”为一类,皆发音为Aihun;“爱辉”为一类,发音为Aihui。就其出现的时间顺序,艾浒一类在先,艾浑一类次之,爱辉更次。“艾浒”、“艾呼”之称早在清康熙朝以前就有了。康熙时人方式济所著《龙沙纪略》记载:“艾浑”一名“艾浒”。根据1710年到黑龙江地区测绘的耶苏会士的报告而编纂的杜·哈尔德的《中华帝国全志》(第四卷)黑龙江条记载江东旧瑷珲时说:“奉前大明朝最初皇帝之命所筑,称为艾呼的旧城。"可见“艾浒”(艾呼)之称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出现。“艾浑”最早见于书籍记载是康熙年间的《龙沙纪略》。在1736年(乾隆元年)所撰的《盛京通志》附图中称作“爱浑”。在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称作“爱珲”。1858 年(咸丰八年)《瑷珲条约》签订之后,各种文献记载才出现了“瑷珲”的字样。可见属艾浑这一类的,前后出现的顺序应为“艾浑”、“爱浑”、“爱珲”、“瑷珲”。1956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爱珲县改为爱辉县。1958年,改爱辉公社。1984年,公社改镇。2015年,爱辉镇恢复用名“瑷珲镇”。关于“瑷珲”名称的含义,历史上的解释大体上有三种,方式济《龙沙纪略》解释“艾浑”名称时说:“言可畏也。”民国九年《瑷珲县志》卷一记载:“因有水名瑷珲,故以得名,瑷珲河在今俄人占据我‘六十四屯’之中”。后人把这两条联系起来说:“瑗珲”因附近有瑷珲河(今俄称芒嘎河)得名,其意是“可畏”。关于“可畏”的所指,后人考证又有两种,一种认为瑷珲河是无尾的内陆河,解冻期河水宣泄不通,溢出河槽,潴聚为大片的沼泽,是行人畏惧的一大难关。另一种认为“可畏”所指不是瑷珲河,是由元朝时期在“江东六十四屯”地区设置的失宝赤(昔宝赤)万户府而来。失宝赤(昔宝赤)万户府的全称,《元史》记载为“昔宝赤八喇哈孙总管府”。《元史》又记载:“主弓矢、鹰隼者曰火儿之事赤、昔宝赤、怯怜赤。司阍者曰八喇哈孙”(《元史》卷98,页2 524)前者是掌管武器者,后者为守门人。两者加在一起是武器库保卫者或管理弓矢、鹰隼的武士之意,也是蒙语“可畏的武士”的意译。达斡尔语“瑷珲”(发音为“阿依贝”)是由蒙语音转而来。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中国地理大词典县邑调查表》解释“瑷珲”名称说:“瑷珲二字系满语母貂之义,因本邑昔时产貂甚伙故名”。又有人考证,满语“母貂”的发音为“阿依活”,这与瑷珲最初的称呼“艾浒”、“艾呼”是贴近的(现在爱辉当地的居民把爱辉仍称为爱呼)。再者,明末清初,瑷珲一带向以产貂闻名。《清实录》记载:1634年5月27日,居住在瑷珲附近的“黑龙江地方头目巴尔达奇率四十四人来朝,贡貂皮一千八百一十八张”。(《清实录》卷18,页20)。1635年7月17日“又黑龙江贡貂者,塞布奇屯(旧瑷珲附近)二人,额苏里屯(距今爱辉西北三百余里)萨岱等二十四人,阿里岱屯八人,克殷屯四人,吴鲁苏屯(距今爱辉西北三百余里)二人,此皆旧日往还之人”(《清实录》卷23,页26)。类似这样的记载在《清实录》里屡见不鲜,后金政权因以称瑷珲一带贡黑貂的人为萨哈尔察部。满族有萨哈尔察氏,据《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萨哈尔察又作萨哈集里,世居萨哈尔察、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姓为“萨”和“哈”。由上所述,瑷珲”为满语“母貂”之意,较为可信,但不能定论,应两说并存。关于瑷珲名称含义的第三种解释为“美玉”,这是根据“瑷珲”的字义而来的,与瑷珲名称的本来含义已经无关。视频来源:今日黑河
一 审:徐京京
二 审:刘晓雨
三 审:杨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