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次数据由某理工体育学院提供,深表谢意。在体测成绩数据分析过程中,已为学生个人信息打码,落实尊重个人隐私的原则。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与50米短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随机抽取某理工学院大三学生样本,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本文从生理学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相关性的原因,并提出了实践启示。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与50米短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随机抽取理工学院大三学生样本,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本文从生理学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相关性的原因,并提出了实践启示。
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这意味着一个变量的变化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弱。这并不意味着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或者关系非常微弱。
0.60~0.79:强相关
0.80~1.00:非常强的相关
二.相关性原因分析与探索
生理学角度而言:立定跳远主要测试下肢的爆发力和协调能力,而50米短跑则主要测试速度和爆发力。两者都与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快速收缩能力有关,因此理论上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二者共通性:
1.下肢三关节肌肉力量及蹬伸幅度:
立定跳远的远度主要由髋、膝、踝关节的快速蹬伸及趾关节的末端参与作用而获得。各关节的蹬伸速度、蹬伸幅度及协调发力顺序是决定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技术。起跳过程中,下肢三关节角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蹬伸效果,进而影响起跳效果。膝关节的最佳发力角度为120°-140°,这个角度范围内屈膝肌群积极参与伸膝活动,其发挥的力量较大,而且随着膝关节角度的增加而增大。
而短跑不管是起跑阶段还是途中跑阶段,也都强调下肢关节的三倍伸展与充分蹬伸,产生足够的对地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身体前进,其基本动作模式具有相似性
2.起跳角度:
起跳角度对立定跳远的成绩也有显著影响。理论上略小于45度的起跳角度可以帮助运动员跳得更远。而短跑起跑部分,本质上也是通过一次类似于单腿低角度俯身“立定跳”从而产生水平力,推动身体向前性且起跑阶段较途中跑阶段对于水平产力要求更高,50m相较于100m 200m途中跑距离更小,起跑阶段权重占比显然更高。
3.上肢摆臂技术:
上肢的摆臂动作对于立定跳远同样重要。摆臂可以增加额外的蹬地力量,帮助运动员跳得更远。摆臂的速度要快,后摆尽量超过45度,前摆超过自己的耳朵,这个技巧可以瞬间帮助提升成绩。
而起跑的上肢虽然不直接参与推进,但它们的摆动对于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下肢动作非常重要。上肢的摆动可以帮助运动员保持稳定的奔跑节奏。
4. 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即腰腹肌肉群的力量,对立定跳远的表现也有影响。核心肌肉群在运动中维持脊柱中立,保证身体稳定性,并提供稳定的肢体发力条件,对上下肢的力量传导提供支点,提高动作效率。二者皆对于核心刚性传导有较高要求
5. 拉长收缩利用能力:从站立状态到下蹲状态,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就相当于有一定的助跑,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初速度,增加跳远的远度。而短跑途中跑动模式反复利用腘绳肌拉长收缩循环的能量储存与释放,对于能力循环的要求二者也具有相似性。
三. 实践启示与探索
因此,我们发现50m短跑与立定跳远,二者成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仅在于二者皆对下肢爆发力快肌纤维收缩能力要求,更在于二者似乎拥有相似的生物力学动作模式。这给我们启示:
50m与立定跳远二者训练似乎可以相得益彰,通过举重衍生增强下肢三倍伸展力量,增强式训练发展下肢弹性与刚性。
立定跳远促进50m短跑:立定跳似乎是一个很好下肢爆发力训练与增强式训练,尤其对于短跑起跑阶段有所增益,不仅在于动作模式相似,而且从产力时间特征而言,其长触地时长与起跑阶段的长触底时长也有共同性。
50m促进立定跳远成绩:50m腘绳肌在途中跑制动、支撑、蹬摆阶段反复进行拉长收缩SSC循环,能很好的训练到下肢SSC能力,对于立定跳远离心利用程度有所提升。
四. 局限性与不足
1.本次实验数据样本较小,且学生样本选择范围仅限于该理工学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本次实验由于测试人员较多,存在相对一定主观可接受误差
致谢: 感谢院体育学院提供的数据支持以及吴光辉前期数据二次抽样筛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