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静静流淌,远处山顶上的冰山闪着银光,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求发展,使这个雪域高原上的小村子成为吃生态饭、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样板。
嘎拉村坐落于美丽的尼洋河河畔,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生态村、旅游村,也是林芝市历届桃花旅游文化节的主办地,享有“桃花第一村”的美誉。1200多株百年以上的野生桃树,构成了270多亩的“世外桃源”。嘎拉村村干部结合本村实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做好“旅游+”文章,培树红旅绿游品牌,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桃花源、农牧民运输队、土地流转、观光采摘园、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馆、庭院经济等多个产业,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带领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打通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
曾经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嘎拉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回忆:“从我们村的小步道开始,两边都是刺把围墙,路上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巴,到处都是猪粪、牛粪,可以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里的老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我们村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嘎拉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扎实推进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集中开展道路硬化、管网入地、人畜分离、植树造林等工程。
嘎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体经济,积极打造桃花源景区。
党员达瓦坚参介绍:“党员带头做好违建拆除、废旧经幡清理等,建设绿色篱笆、瓜果庭院,现在家家户户都实现庭院绿化全覆盖,我们村再也看不到人畜混居的现象和泥泞的道路了。”
如今的嘎拉村,不仅修建了通往县城的柏油路,还硬化了村内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嘎拉村引进了安全饮水工程,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便捷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此外,互联网也走进了这个小村庄。
“现在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购物、远程教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村民次央说。
村庄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村民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激活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嘎拉村还引入“绿色银行”与“绿色信用档案”。
“绿色银行”是嘎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项志愿服务品牌,设立的初衷是借助“垃圾兑换积分,积分兑换商品”这一形式,增强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习惯。
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20世纪80年代,嘎拉村村民大多依靠在山沟里伐木、种植青稞、放牧维持生计,经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人均年收入还不到5000元。每到冬季,不少人就得为来年的生计发愁。
“以前每到冬天,家家爱上山砍树,既当柴火,也能卖柴。”达娃坚参记得,父亲过去住在深山里,辛苦一个冬天也就挣个千把块钱。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嘎啦村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优势与援藏机制带来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体经济,积极打造核心支柱产业桃花源景区。
桃花源景区占地面积278亩,有野桃树1253株,如今已是林芝市每年桃花文化节旅游的主办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嘎拉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村”,2024年桃花源景区收入达到370万元。
达娃坚参笑着说:“桃花源景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升级了步栈道、改造了民宿卫生间、建了观景台、设置了特产区,现在村子里光农家乐就有13家,游客来了不仅能够欣赏到好的风景,还能品尝当地美食,体验特色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我们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依靠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嘎拉村积极构筑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如今的嘎拉村产业正蓬勃发展。
嘎拉村积极把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村“两委”把村民自家中有建筑工程机械(挖掘机、搅拌机)、运输设备(运输车、翻斗车)且具有熟练驾驶、操作技术的村民24人,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农牧民工程运输队,参与林芝市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创收900余万元。村民央金表示,“党的好政策开启了我们村的‘增收门’。”
嘎拉村气候条件优越,村民自筹资金50万元建成占地100余亩的观光采摘园,年均创收10余万元,有力拓宽了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构建乡村振兴的“和谐家园”
“以前,村里的大事小情,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村民们各过各的日子,缺乏集体意识和参与感。” 尼玛多吉说。
为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嘎拉村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村民自治”的模式。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党员或村民代表负责,及时收集村民意见,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同时,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参与到村庄规划、项目实施、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中来,真正实现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此外,嘎拉村还注重乡村文化建设,修建了文化广场,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锅庄舞比赛等,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如今的嘎啦村,邻里和睦,村风文明,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示范村。
“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我们村‘两委’班子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划定了生态红线,禁止乱砍滥伐、非法狩猎等。”尼玛多吉说,“同时,村里推广轮牧休牧制度,引导村民科学利用草原资源,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如今,嘎拉村村民们每年都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尤其是大力种植桃树,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人工种的桃树都是当地品种,乡土树种不会造成生态破坏。”边巴说。
每年秋收结束后,嘎拉村就进入了养树护树期。“没有这些桃树,就没有我们村如今的幸福生活。”村民次仁笑着说,“我们村是吃上生态旅游饭的典型例子,大家都看着呢,可不能自己给自己丢人呀。”
如今,嘎拉村村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村里的垃圾杂物大家主动收拾打扫,附近的山林村民自觉轮流巡护。
“嘎拉村还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累计流转土地270余亩、亩均租金1400元,有效拓宽了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林芝镇党委宣传委员陈刚雄介绍。
经过努力,嘎拉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草原重现生机,空气更加清新,水质更加纯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也为嘎拉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支撑。
尼玛多吉说:“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