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洗礼,走过峥嵘岁月,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75周年。
75年砥砺奋进,75年长歌未央。回望新中国的发展史,愈发让人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逐渐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
75年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一刻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毛主席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祖国的征程。
1950年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开展土地改革。这彻底消灭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
1954年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56年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有空前激情和冲天干劲。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1949—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会议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982年
至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创新性命题。从此,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有了明确的指向。
1987年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初步形成,此次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
1997年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作了系统化的总结,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随后,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7年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
2022年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定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2024年
2024年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起始之年。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随后于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论断。
1978—至今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是中华民族赓续梦想、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
百载有余披荆斩棘、长歌奋进,是上海大学青云发轫、再续薪火的宏伟征途。
回首百年风雨路
上海大学这所百年红色学府,诞生于动荡的旧中国,在踏浪前行中,红色血脉在上大人的心头中延续与流淌。
上海大学旧址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
1923年12月,邓中夏于《上海大学章程》中明确提出“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培育人才。
从1922年到1928年,邓中夏引进了大量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到上海大学登坛授课,如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张太雷、陈望道等,领风气之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为革命献身的上大校友
这也吸引了一大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年轻人。他们和这些领导人一起,怀着匡世救国的理想开展革命,在各种运动中振臂高呼、身体力行,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求索的目标。
随后于1927年,上海大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许多优秀师生被迫害致死,但作为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色学府”,在随后短短五年时间里,又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而他们也成为了改革旧教育、冲击反动政治、促进新教育、推动革命斗争中的开路先锋。
红色血脉星火相传,济济英才从这里走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大学的初心与使命从未改变。
上大师生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严于律己,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追求真理,开拓进取。老校长钱伟长先生的那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始终激励着新一代上大青年的奋斗之志。
1922—至今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
爱国三问,振聋发聩。上大回答,一如既往。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回顾上海大学的红色历史,纪念老一辈上大人的光荣成就,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昂扬向上,追求卓越,在青春的赛道上接力奔跑向复兴!
排版丨克热曼 卢思羽
文稿丨杨洋 钱昕昱
审核丨郭臻哲 石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