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奋进·盘点2024丨市南: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文摘
2024-12-06 17:42
山东
产业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进,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近年来,市南区立足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高质量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数据显示,2024年市南区获得省、市科技项目立项共34个,争取上级资金超6000万元(高新)。截至目前,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62亿元,13个项目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20个项目获2023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
产业迭代
科技进步谋求向“新”力
一只小小的牡蛎,何以“撬动”上亿元的产值?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间养成、需求方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团队,通过解码牡蛎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培育了“前沿1号”“海蛎1号”全国牡蛎重点养殖品种,创造三倍体牡蛎养殖新产业,建立从本土种源到高端产品的链条结构科学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并在乳山市全域示范应用,带动中国牡蛎产业从传统粗放到现代规范模式的升级跨越。在今年山东省科技大会上,包含此项成果在内,市南区共有7家单位13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9项,技术发明奖励类入选单位占全市超17%,科技进步奖励类入选单位占全市14%。成绩斐然的背后,是市南区从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出发,着力在政策、机制、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的结果。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生产力能级跃迁。今年以来,市南区修订《市南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明确项目过程管理、各方职责、督查检查等事项,建立一套标准、科学、规范的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科技、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市南区首次运用“揭榜挂帅”立项机制支持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一批“硬科技”自主创新企业和“硬实力”研究成果加速崛起。不久前,由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放海域和远海岛礁养殖智能装备与增殖模式”项目研制出14个大型养殖装备,约占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的四分之一;中石化经纬公司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推进高端装备国产化产业化,确保石油工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沉管隧道平台式整平船漂浮式基床整平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深中通道和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中成功应用,实现了碎石基床高精度整平,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项项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为市南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新”助力,正塑造着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质。
研以致用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创新成果只有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才能实现创新价值。面向“上游”,市南区致力促进前沿成果的产出,搭建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坚实“底座”。3月,2024·青岛首届高校设备资产智慧管理研讨会成功举办;6月,“科技引领 经贸共赢”——青岛国际产学研交流会成功举办;7月,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在市南区正式揭牌……完善重点实验室育成体系。松立控股牵头筹建静态交通大模型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企业建设省级实验室零突破;协同创新研究院申报省新型研发机构进入公示名单,新增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3个,推荐杰瑞工控、山东港口科技等8家单位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区级重点实验室27个,为海外人才引进提供平台支撑。服务“下游”,市南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将“实验室”的成果转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百事基材料(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大生物材料研发的“四新经济”代表性企业,主导研发功能性大生物纤维产品,通过专利技术从特定的天然生物中萃取有效活性分子,将生物学活性赋予材料,填补了新型稳定高性能生物功能性材料的技术空白。然而,作为本土企业,该公司却面临着本地产业合作契机少、信息不足、订单短缺等问题。为此,市南区企业服务中心走访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资源、精准对接,举办市南区大生物材料产业链资源对接会,组织大生物材料等16家相关企业与百事基材料(青岛)股份有限公司面对面洽谈,现场与其中6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海氏海诺集团是一家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物科技企业,在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牵线搭桥”下,集团成功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惠觅宙院士团队,推动“透明质酸片段B-HA外用产品和注射液”等项目落地。作为市南区助力企业“出海”拓市场的一张“金名片”,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深度技术交流合作,通过在当地设立协同中心,对接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目前,该中心已在英国伦敦、俄罗斯圣彼得堡、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及中国上海、江阴等地建成协同中心。“通过开创‘出海三部曲’市场化服务模式,打通前期咨询、策划、出访,中期评估、匹配、整合,以及后期签约、实施、交付九个关键节点,我们为10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海外工作站托管、产品进出口代理等服务,实现30亿元的数字贸易服务以及200亿元的技术合同登记。”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赵中元说。前沿科技成果引领、创新平台支撑、成果转化渠道畅通,截至目前,市南区登记技术合同1285项、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62亿元。
精准发力
科技服务激发“新动能”
激发科技发展动能,需培厚创新土壤,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市南区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结合,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释放各类市场要素活力,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增效。“从研发创新、场景落地到市场拓展、人才引进,松立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南区的支持与帮助。”松立控股集团总裁刘寒松表示。这家全国智慧停车行业的领先企业,在今年5月份的2024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作为市南区16家新物种企业代表上台领奖,获得“独角兽(培育)企业”和“上市(培育)企业”两项荣誉。近年来,市南区聚焦科技企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起“菁鹰企业—瞪羚(培育)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上市(培育)企业”的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多措并举加快优质科技企业培育壮大,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3年实现入库企业数量超200家,组织新物种企业家私董会7场,积极开放场景共建机会,广泛链接专业化服务资源,营造新物种企业发展“热带雨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才能更好为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动力。”市南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栋表示。常态化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参与评价企业达376家。统筹布局全年高企认定工作,建立高企培育库,制定入库标准,筛选入库潜力企业超300家。组织开展高企认定工作,参与申报企业达111家。推荐中石化经纬、德才装饰等11家龙头企业纳入青岛市科技领军企业信息库,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充分发挥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产业与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撑。近年来,市南区与辖区高校院所建立深度联系,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一对一”精准服务等方式,深度挖掘、摸排重点单位人才需求。以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才座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做好申报辅导,高层次人才培育成效明显,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达97名。创建“自主荐才”人才评价品牌,探索人才评价改革创新,“自主荐才”总数超20人。为协助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服务企业融资需求,搭建金企对接渠道,市南区致力于完善科技金融对接机制,构建“银行-保险-担保机构-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摸排56家企业共计12.85亿元融资需求,建立科技金融产品、机构、企业融资需求“三库一单”,为企业个性化匹配科技金融产品。今年以来,通过2024市南区科技金融资本行、科技金融座谈会等金企对接活动,促成15家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成功对接。
向新逐质,行稳致远。未来,市南区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开放场景与机会,将创新基因融进发展血脉,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加快构建具有市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