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文史】原 《包头日报》概略(三)

文化   2024-10-10 16:57   内蒙古  




原 《包头日报》概略——复刊


王绥之


日本投降后,傅作义重新统治了包头,负责接收的人员中也有原包头日报社的负责人。他们从日本仓库内找回一台已损坏的对开平台印刷机,一台脚踏圆盘机,一台石印机,一台铸字机,又从其他地方找回一些零散铅字,零散不全的旧五号字模、新五号字模和一部分桌凳。经当时的包头警备司令协助,弄回许多木材,请木匠整修各室门窗,制做字架、字盒、排案、裁案等原报社的职工也陆续回来五六个人。新从兰州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三四人,也去报社协助整理。一九四五年初冬,杨亮之、席子杰回到报社,便进行复刊工作。当时,借用了一个私人的收音机,收录中央通讯社每晚广播的记录新闻,先用石印机印刷八开单面的报纸,以报养报,每人每月工资可分十多元。当年秋末,正是贺龙将军率军攻打包头之时,石印的包头日报,由警备司令部提供地方消息,进行着造谣宣传。

1946年初,国民党接收包头时成立的政务委员会,改为包头市政府、县政府两个行政机构,接着,包头市参议会、县参议会也正式设立,包头市、县的士绅、知识分子等,均当选为市、县参议员和省参议员。这时的《包头日报》,改为市、县参议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向地方工商界和地方杂牌军头头募集到一部分钱,开始整修机器添置设备。同年三月,由参议会推王绥之为社长。同年五月初,经过整顿,总算能改印铅字报纸了,从归绥邀请来四五位排印工人,借调来一位铸字工人,又请原来技工童玉,义务担任排印组长,就这样七拼八凑,出版了八开两版的铅印报。又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才于七月间恢复了四开四版铅印报纸。

就在五月间,参议会成立了报社董事会,只推包头市参议员兼绥远省参议员的李树义为董事长,市、县参议员牛申之、邬震、覃锡树、秦逸仙、史春山、王质武、旲佑龙、王佐兴等为董事,正式任王绥之为社长。聘任董事、县参议会议长王佐兴为总编辑,董事、市参议会副议长吴佑龙为经理。报社亦分设编辑,经理两部,编辑部由席子杰、张向真、于培信等负责,下分编辑科、采访科、副刊室、收音室、校对室。经理部由王亚恭、贺国琳等负责。下分营业科、总务科、印刷科、会计室。四开报分四个版面,第一版为国内外新闻和社论,第二版为本市县和本省新闻,另辟“街头巷议”“道听途说”专栏,第三版为经济新闻,登载每日市场行情,另设无法投递的待领信件和问答栏,第四版为副刊,有文艺三日刊、卫生周刊和文摘(选择《观察》《新闻天地》《建设》《国民评论》和其他报纸副刊的杂感、小品义、古今人物介绍、旧剧、电影演员的评介等)。一九四七年,报社增聘刘时平为驻北平特派员,王滋桐为特约编辑。

报纸发行的对象,以商业界、机关、学校、文化单位(如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出版社等)为主,手工业、农村为次。每日发行数量,由石印时的三百份,逐渐增到一千二百多份。除本市县销行八百份外,北平、张家口、归绥、萨县、固阳、东胜、五原、临河、陕坝等地约销三百份,赠阅、交换一百份,报费总共约收入三百二十元左右。外埠代销代办的报费,都补助了当地特约通讯员和代办人的生活应酬的开支。所收入的报费仅够报纸的成本。有一个时期,铁路不通,印报只能用本市和归绥产的片艳纸、色纸和手工麻纸(一面光)。


    来      源:《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九辑

    主办单位:包头市政协      包头市图书馆

    授权单位:包头市政协

    栏目策划:综合办公室

    版面设计:高   璐

    审      校:李雅聪    苗   苗

    终      审:孟婷婷


包头市图书馆
品读文章、推荐新书,讲讲图书馆里的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