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民俗》里的梁祝研究
……我们秉着时代的使命,高声喊几句口号: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我们要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各体念自己的生活!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民俗〉发刊辞》(同人)
1928年3月,伴随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骨干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人南下中山大学任教,《民俗》于广州中山大学正式创刊,1933年6月123期休刊;复刊于1936年9月1卷1期,停刊于1943年12月2卷4期,相继以周刊、双月刊、季刊形式面世,先后由钟敬文、顾颉刚、容肇祖、刘万章等人担任主要编辑。
民俗学会合影
载于《民俗》1928年第17期
刊物承继北京大学歌谣运动传统,“以调查、搜集及研究本国土各地方,各部族之民俗为宗旨”,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民俗类刊物之一,对于民俗研究在国内的开展和民俗学团体的成立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直江广治甚至认为“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后,中国民俗学研究才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而编辑钟敬文后来更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中山大学亦成为“中国民俗学发祥地”。
虹口区图书馆藏有一套1983年12月上海书店出版的影印精装本《民俗》,共8册
作为国内早期民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民俗》中所收录的文章其研究视野包罗万象,同人关心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广粤一带,包括后来往浙江大学任教的钟敬文、出身江苏苏州的顾颉刚等核心人员在内,不乏批量文章聚焦于长三角地区民俗事项和民间文学,其中就包括对主要流传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祝传说”的研究。
一· 情绘千古 起源何处?
论及梁祝故事的起源,可以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展开。
首先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钱南扬在《祝英台故事叙论》中引明代徐树丕《识小录》的记载:“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会稽异闻》成书年代不明且已散佚,《金楼子》为梁元帝萧绎所作,然现存世的《金楼子》系辑本,没有“梁祝事”的记载。再往后,唐代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张读《宣室志》、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李茂诚《义忠王庙记》,以及其后宋、元、明、清宁波、鄞县等十余种地方志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梁祝故事,情节渐趋多元和完整。
载于《民俗》1930年93-95期合刊
顾颉刚在《华山畿与祝英台》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梁祝故事与宋代郭茂倩辑录《乐府诗集》中南朝民歌《华山畿》情节上的相似性。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华山畿》中的“华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宋代宁波地方志《四明图经》中则明确地指出梁祝的合葬地位于“县西(鄞县西)”,并“有庙存焉”,即梁山伯庙。另外宋代产生了词牌《祝英台近》,据此种种,钱南扬等学者将故事的起源时间基本确定在东晋,地点则位于今天长三角的苏浙一带。结合目前的文本及考古发现,这一点结论至今在学界仍旧享有基本共识。
二·增饰附会 化蝶蹁跹
东晋末年以前,指涉梁祝故事的文本中只有如“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祝英台读书处”等寥寥数语。诸如女扮男装求学、十八相送、死后化蝶等重要情节,都是自唐代以后的文本中才陆续出现——这是典型的民间传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滚雪球效应,即经由民间口耳相传和士大夫的再创作,基于核心故事情节不断增饰和丰富所致。
载于《民俗》1930年93-95期合刊
以梁祝故事中最典型的 “女扮男装”和“死后化蝶”为例,容肇祖在《祝英台故事集序》中罗列了自古以来大量有文字记载的“女扮男装”人物,其中最知名者当然是花木兰和祝英台,一个替父从军,一个男装求学。此外,古书中有记载的类型还包括扮男子为官或复仇的、扮男子得终身伴侣或随从所爱的,但却少有如祝英台知名度高的,容肇祖认为是“除了它有悠久的历史的关系外,故事的简洁动听,自是它的存在和流布的原因;而悲惨的结局,更容易使人有惋惜的情怀和深刻的印象”。
至于“死后化蝶”的情节,经钱南扬先生考证,最早出现在南宋薛季宜《游祝陵善权洞》一诗,诗中有两句:“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此后明清提到“化蝶”的不胜枚举。而“化蝶”故事的发生上可追溯至晋代干宝《搜神记》中,韩凭之妻死后身上所穿衣裙化为蝴蝶的典故。从衣化蝶到魂化蝶,演变已不可考,但不可否认是寄托了民众对梁祝死后得以团圆的美好祝愿。
三·西楼风雨 缘起缘续
根据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一文引述,梁祝传说流传地区或梁祝史迹所在地区计有:山东曲阜一处(明·张岱《陶庵梦忆》);浙江宁波、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江苏宜兴等四处(清·吴骞《桃溪客语》);河北河间林镇、山东嘉祥、浙江宁波、江苏江都等四处(清·焦循《剧说》)。除去宁波有重复外,其流传地区共计六省八处。分别是:
(1)山东曲阜(祝英台读书处)
(2)浙江宁波(梁祝合墓、庙)
(3)甘肃清水(祝英台墓)
(4)安徽舒城(祝英台墓)
(5)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及墓)
(6)河北河间(林镇墓)
(7)山东嘉祥(墓)
(8)江苏江都(墓)
加上袁洪铭、谢云声、刘万章、何沅君等人关于广东、闽南、河南等地区梁祝传说、戏曲、歌谣的记述,梁祝故事在民国时期传播范围至少遍及九省,此外,该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流传范围广泛、影响深入人心。
1994年徐克导演电影《梁祝》剧照
与此同时,钱南扬和顾颉刚还同步注意收集并枚举了祝英台故事的唱本和戏曲,包括元代白朴《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代朱从龙《牡丹记》等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及一系列影视剧作品,一起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其中不乏大胆而合理的改编,如1994年徐克执导的电影《梁祝》,该片独树一帜地使用了很多反传统的叙述方法,对门阀社会的犀利批判和对人性幽微的细腻觉察,使故事自单一的男女之情中跳出,一跃而为命运悲凉的发声。
如您想了解《民俗》中更多的梁祝故事或者其他民俗相关研究内容,欢迎来到虹口区图书馆总馆采虹书房。这里有《民俗》实体文献专架可供查阅。
地址:水电路1412号三楼
如需线上或线下查阅相关民国期刊资料,请咨询采虹书房服务台工作人员。
虹口区图书馆视频号
点个在看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