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父母上了年纪后,听力越来越差,走路速度越来越慢,上下楼梯愈发费劲……
这些细小的变化背后,都指向了“衰老”。
在《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中,抗衰老专家大卫·辛克莱指出,衰老,其实是信息的丢失。
我们之所以会衰老、患病,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细胞遗失了所谓的“青春讯息”。
辛克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把DNA比作一张唱片,衰老就好比道道划痕,使唱片中的信息无法被正常读取。
所以,如果我们找到合适的抛光剂去除划痕,就可能从一张老唱片中恢复信息,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逆转衰老。
基于辛克莱的研究,医学专家卡米洛·里科尔迪提出:衰老是一种人类可以对抗的疾病,只有理解非健康衰老的过程,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延长寿命中健康的时间段。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卡米洛·里科尔迪撰写了《少生病的老年:唤醒你的健康长寿基因》一书,读完这本书,你将认识到:如何从自身做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变衰老的过程,过上健康长寿、身心愉悦的生活。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0岁,1996年达到70.8岁,2023年进一步提高到78.6岁,比1949年提高43岁。
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但未必是健康地老去。
衰老常常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
有数据显示,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超过1.9亿。糖尿病、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甚至癌症患病率仍持续上升,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我国55岁及以上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为6.3%,且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这类疾病的发生,大多都指向同一个诱因——“慢性炎症”。
炎症有许多种,我们常见的急性炎症由创口、骨折或感染性疾病引起。急性炎症发生时,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疼痛或发热等症状,让人意识到身体不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急性炎症可以对抗有害微生物、修复机体损伤,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慢性炎症,当慢性炎症悄然发生,它会经年累月默默蚕食人体的健康组织,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任何症状,身体却在悄然退化,导致不计其数的病症,如心脏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甚至癌症。
那么,慢性炎症又是如何发生的?能不能治愈?
我们体内的炎症反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时间、压力水平、污染指数、睡眠方式、焦虑和抑郁程度、饮食的好坏以及运动水平的高低等。
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对抗慢性炎症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
老年人吃什么?怎么吃?
前不久,广东东莞的一名女子在聚餐后腹痛难忍,便前往医院就诊。医护人员为她抽血化验时发现,她的血液竟不是鲜红的,而是呈白色猪油状。
据了解,这名女子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吃外卖,日常饮食多油、多盐,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长期饮食不规律,又缺乏运动,就诊时,甘油三酯指数已远超正常值,高达98.54mmol/L(正常值<1.70mmol/L)。
好在就诊及时,经过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后,该患者未出现多器官功能相关并发症,甘油三酯指标逐渐下降,最终好转出院。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引发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如果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最好能避免过量的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高油、高糖、高盐、以及酒精的摄入。
对于老年人来说,吃得科学、合理,才能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让健康状态更持久。
中国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就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了平衡膳食建议。
膳食宝塔用“塔状”结构表示食物类别和多少,越往下的食物类别越应该摄入,也应该占据越大的比例。举例来说,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应该高于一些肉类食品。
尽管老年人对能量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对大多数营养素的需求没有减少,尤其是对蛋白质和钙的需求,反而是增加的。
所以,老年人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应该合理摄入丰富多样的食物,特别是易于消化吸收且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制品,营养成分丰富的奶制品也应坚持长期食用。
具体来说,可以参照以下建议:
主食方面,除常见的米饭、馒头、花卷,还可以选择小米、玉米、荞麦、燕麦等杂粮谷物;
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特别注意多选深色叶菜,如油菜、青菜、菠菜、紫甘蓝等。
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果,如橘子、苹果、桃、梨、草莓、葡萄、香蕉、柚子等。
猪、羊、牛等畜肉,鸡、鸭等禽肉,鱼虾类以及蛋类食物尽可能换着吃。其中,鱼腩部位肉质较软,鱼刺易剔除,食用相对安全,便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可以相对多食用。
奶制品可以选择鲜奶、奶粉、酸奶、奶酪、炼乳等。
豆制品可以选择豆浆、豆腐、豆腐干等。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应注意烹调方法,将食物尽量切小切碎,煮软烧烂,使其容易咀嚼和消化。
让我们从每日三餐做起,合理安排膳食,迈出通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静止使人长寿还是生命在于运动?
关于养生之道,一直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流派,有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主张“生命在于静止”。
医学界曾有一位叫做杰里米·莫里斯的学者开展过相关研究,他选取了伦敦公共交通系统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工种:双层巴士司机和售票员,对比两组人群因心血管疾病而早逝的概率。
结果发现,与久坐不动的司机相比,售票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要低得多。因为当时售票员在双层巴士上售票时,不仅需要站立很长时间,还得在巴士的两层间来回上下穿梭。
1953年,莫里斯将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此后,莫里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对英国邮政系统的雇员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印证了同样的结论:比起邮政办公室的文职人员,四处送信的邮差不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1989年,另一位流行病学家史蒂文·布莱尔创新加入体能测试,要求受试者在跑步机以步行速度起步,每分钟增加1%的坡度,直到精疲力竭,测试便宣告结束。
持续时间越长,坡度就越高,努力维持运动所反映的能力也越强,这种能力被定义为“体适能”。
史蒂文·布莱尔将所有受试者按体适能的强弱程度分为五组,在多年间持续对受试者进行随访,并定期重新测试,评估其总体健康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体适能水平越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低,死亡率也越低。
布莱尔的研究还强调了另一个事实:即使一个人超重、吸烟或患有轻微的高血压,强健的体魄也能减少不健康的可能性。
到了老年,很多人会对运动产生抗拒心理。
有人觉得自己有基础疾病,从而畏惧运动;还有人认为骨头已经“脆”了,不适合再锻炼。
《少生病的老年》一书中告诉我们:其实,运动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走路、爬楼梯、遛狗是在运动,拖地、做家务也是在运动。
对于老年人来说,可选择散步、快走、太极拳等动作缓慢柔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选择一些提高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的锻炼,维持骨关节和肌肉的活力。
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在室内静坐,起码先走起来,然后尽可能使全身都得到活动。
多活动才能促进身体健康,让生命更有活力。
不要让“生命在于运动”成为一句空话。
《少生病的老年》一书由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所所长、细胞移植和再生医学领域科学家卡米洛 · 里科尔迪撰写。
作者以自己的研究和故事为线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饮食和保护分子来预防和逆转衰老,延长健康寿命,并对抗21世纪的三大流行病:非健康衰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不论你是年过花甲的老年朋友,还是体力充沛的年轻读者,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掌握书中总结的健康长寿密码,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