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青木
01
这几天,很多学校开始期末考试了。
如果,你的孩子没考好,先别急着骂他。
他可能不是偷懒不好好学,也不是不想考高分,实在是试卷太难了。
如果你觉得我是在给孩子找借口,咱也不废话。
请看下面这张试卷,不服的家长们,可以自己做一下。
可能,你考得分数,还没孩子多。
02
这张试卷,是四年级的考试内容。
当天,原本定的考试时间,是90分钟。
因为难度大,孩子们根本做不完,又延长了20分钟。
试卷内容曝光后,瞬间冲上了热搜。
这两天,朋友圈、短视频、还有一些平台,全都变成了大型考场。
深圳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这几张试卷,变成了考验脑力的一件法宝。
很多家长别说做题了,读一遍题目后,整个人都懵了。
有些中学老师,还有大学生也纷纷下场,但都是一做一个不吱声。
试卷到底难到哪种程度?咱们一起来做两道题,你就懂了。
先看第一道题,歌听没听过不重要,你只要告诉我“四万万”到底是多少人就好了。
我敢打赌,全国有一半的人,都不知道“四万万”到底是多少。
因为,这种数量单位应用的时间,大约为“清末到建国前后”。
当时,最大的数量单位只有“万”,所以,遇到大数了,人们就会用“万万”来表示“亿”。
现在为啥不用了呢?因为过时了,因为有了更方便的数量单位。
而且,我还特意去现在的教材上查了查,恕我眼拙,真是没发现一点和“万万”有关的教学内容。
如果教材上有,哪怕是拓展内容,试卷这么出,都能说得通。
可课本上没有,现实中被淘汰的东西,你让四年级的孩子写,请问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试卷内容创新?
03
如果脑子还清醒,咱们接着看第二道题。
想要得出正确答案,四个选项,都要算一遍,计算量很大。
而且,每个选项各有千秋,想算对,你得知道“降两成”、“七九折”、“满减”、“满抵”、“叠加”都代表什么意思。
说实话,本人数学成绩一般,看到题目的第一眼,我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下面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没问题,但题干字数多。
如果平时没有阅读积累,想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准确读完、读懂题目,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很多人看了这些题目,甚至产生了错觉,以为考的是语文。
04
有的家长不信邪,非要以身试卷。
结果,已经小学毕业20年的家长,硬是用了85分钟,才做完了90分钟的卷子。
各种算法都用上了,还不一定能及格。
还有的家长说,考完数学,语文就没必要考了。
题目难不难先不说,光读完这些题,最少都要40分钟,到底教育是什么?考的又是什么?
甚至有些教育专家也说话了:情景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都是新中考高考的特点。
但凡事要有度,突出对数学本质的考察才是王道,否则形式大于内容,只剩下看热闹了。
这话,说的在理。
深圳的这次小学试卷,让我想到了浙江刚结束的首考。
读了三年高中的孩子们,一直在重复练习同一种题型。
结果,临到考试前一周,网上传出小道消息,据说要改题型。
上了考场后,考生发现,不是谣言,真改了。
从物化生,到政史地,题型改的面目全非。
05
上学需要考试,本来挺正常。
为什么深圳的小学期末试卷,会被疯狂吐槽呢?
说实话,设计这套试卷的人,的确花了大心思。
也融入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比如李子柒的“非遗文化”,比如代表高科技的无人机展出,比如深圳当地的“十岁成人礼”,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诗句等。
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创新这个角度来看,试卷出的没啥大毛病,也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跨学科融合”、“创新应用”。
但为什么还是被骂呢?
因为,出题的人是一套思路,教知识的人,是另一套做法。
试卷的创新速度,一年比一年快。可老师教的东西,解题的思路,原封不动。
孩子们读书很卷很苦,他们没有不用功,也练习了很多题型。
踌躇满志地上了考场,结果一看一个不吱声。
因为,很多内容,老师没讲过;很多解题方式,老师没教过。
出现这种情况,你说怨谁呢?
怨孩子们?不对。他们恨不得把书本塞进脑子里。
怨老师?也不对。他们勤勤恳恳教书,也恨不得把自己会的东西,全都塞到孩子们脑子里。
怨设计试卷的人?好像也不对。他们也不是突然就想创新了,也是迫于形势,趋于改革。
造成这种局面,好像谁都有责任,又好像谁都没有责任。
我们的教育,为了不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这些年确实在改革,会变着法地给孩子们“出活题”。
这样的初心,也许是好的,可以改变“刻舟求剑”的单板学习模式。
可想进步,也需要一个过程啊。
不能今天说了改革,明天就彻底改天换地,这种玩法,谁也玩不好啊。
教、学、测,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正常的教育顺序。
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天才,他们长期处于“固有化”的学习机器模式。
你不给他们改变的时间,却突然就变了测试的内容,说不通啊。
最后,借用一位叫“躲藏的卡通车”网友的话结尾吧:
看完这份试卷后特别气愤,不要觉得大语文时代搞几个成语、几段古文扯到数学卷子上,就觉得提升了试卷水平。
真正的数学,永远凝练在简洁的几段符号中,而不是散在一堆没有用的文字信息中。
如果,你还是挺生气,再送你一段季羡林老先生在《清华园日记》里说的话吧:
点击下方,关注我吧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