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古药方,千年徽文化

民生   2024-07-31 20:12   安徽  




一页页泛黄的医书静静陈列着
书页上的墨迹详细记录着
中医药理论与方剂……
在安徽省档案馆展出的
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中
有不少与新安医学相关的
中医药典籍、药方等档案

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
我们得以窥见
新安医学在传承和发展中
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安医学的前世今生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明清时期新安医学领域重要的典籍,包括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聂尚恒著《痘疹活幼心法》,清乾隆六年(1741年)徐大椿著《医贯砭》,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汪昂著《黄帝素问》之《素灵类纂约注》卷等在内的古籍善本,此外还有不少中医古方,包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慎修堂诊气血俱虚症药方,姚大生诊风器症药方,以及治癫狗咬经验救急方等,无不体现出新安医学名医辈出的中医药文化。


新安医学文化馆(资料图片)

新安医学经历过怎样的前世今生?新安医学始于晋唐,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说。据史料记载,东晋新安郡太守羊欣,“素好黄老,兼善医术”,在任前后13年,广泛收集医方,撰写了《羊中散方》30卷、《杂汤丸散酒方》1卷、《疗下汤丸散》10卷等医方著作,足见新安医学根基之厚。

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地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徽州紧临杭州,一批新安名医得以招募为御医,能在太医院阅读大量医学典籍,并与其他地区名医切磋交流,促进新安医学长足发展。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古代医学典籍《痘疹活幼心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疗和预防痘疹的经验。该书的作者聂尚恒系明代名医,精通医理,博取精研,还著有《奇效医述》《医学源流》《活幼心法》《痘科慈航》和13卷《医学汇涵》等留传后世。

古徽州中医药历史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此次展览中提到的聂尚恒是新安医学的名医之一,这一时期涌现出汪机、吴谦等一批医学名家,其中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新安医学迎来了新的曙光,出版了《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新安名医考》《新安医学史略》等医学文献,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数百年来,新安医学薪火相传,贡献卓著,影响深远,是安徽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如今,新安医学创新理论与实践早已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成为现代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根植于徽州文化沃土



南宋张杲著10卷《医说》,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大量医学史料的医史传记类著作;明代吴崐著《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专著;清代郑梅涧著《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


名医辈出,医籍丰富。为何新安医学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追根溯源,新安医学根植于徽州文化这片热土。


新安江畔,徽州自古繁华。新安江蜿蜒流淌,滋润了这片以丘陵为主的土地,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徽商的繁华驱使徽州中医药人才的足迹遍布全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新安名医,也滋养着中医药文化在这片土地茁壮成长。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在徽州文化熏陶下,儒士们“学而优则仕,学而困则商,学而仁则医”,新安医家大量涌现,他们笃志方书,精研医理,重于实践,著书立说。自宋迄清,见于文献记载的新安医家有900余人,医学论著达800多部。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著述名满全国。明代祁门陈嘉谟《本草蒙签》12卷,共收药物742种,李时珍称其“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颇有发明”。


新安医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以家族为纽带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从北宋以来,家传三代以上至十五代乃至三十代的共有50余家,北宋歙县名医张扩首传于弟张挥,再传侄孙张杲,历经三代,约130年。


人文的滋养也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徽州地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水丰沛,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蕴藏着辛夷、贡菊、杜仲山、茱萸、前胡、白术、厚朴、茯苓、桔梗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大宗药材400余种,地道药材和珍稀品种有60余种,成为新安医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历史上,绩溪与浙江兰溪、慈溪并称“江南三溪”,是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称雄江南中药市场数百年。




在传承中发展



新安医学博大精深,内容包括内、外、妇、儿、喉、眼、伤、疡、针灸、推拿等各科,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

清乾隆六年(1741年)徐大椿著《医贯砭》(黄山市档案馆藏)

在这次的展览中,展出了清乾隆六年(1741年)徐大椿著《医贯砭》,在新安医学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徐大椿是清朝名医,且精通天文、水利,并擅长诗文。他著作丰富,《医学源流论》《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等,这些著作至今仍被中医界奉为经典。

《洄溪医案》记载了徐大椿行医的一个小故事,流传至今。酷暑时节,徐大椿看到一名患者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有医生以暑邪为由,开出了寒凉药物。经徐大椿诊断后,认为患者是因热而大汗不止,继而出现了其他症状。由此判断此前诊断是误判,他认为用参附汤救治,一时间,患者家属不敢贸然接受。在患者处于危难之际,徐大椿以“死则甘愿偿命”作保证,于是患者家属听从了建议。当患者喝下徐大椿开出的药方后,他的大汗止住了,冷凉的身体逐渐变暖,不久后便痊愈了,家属自然感激不已。可见,徐大椿医术精湛。

清末,名医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参加该会的有苏、浙、皖、闽、湖、广等地在京的名医,开展讲学活动、交流学术,钻研医理、切磋技艺,极大促进了中医学术理论交流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岁月更迭,在徽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此次展出的新安医学是中医药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早在2006年,新安医学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新安医学依然蓬勃发展。 


合报发现融媒体工作室

闫大钊 何芳芳/文

来源:合肥晚报

编辑 陶欢欢/值班主任 孙友琴/值班编委 陈晓敏



往期推荐
1.何以安徽 | 从凌家滩走来
2.今天,合肥这一“大动脉”全线通车
3.安徽最新人事调整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只为盯紧最新消息
求亲们送
↓↓↓

合肥晚报
最合肥 最好看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