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眼
千
年
西津渡
匈牙利中文媒体《新导报》是匈牙利的一份中文报纸,因其在匈牙利境内采取免费发行方式,在匈牙利华人中有着很高的阅读率和广泛的影响力。第1224期第2版江苏专版介绍“一眼千年——镇江西津渡”。
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南岸,有座城市叫镇江。
镇江西津渡位于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破山栈道而建的历史遗迹,三国时称蒜山渡,六朝时称西津渡,唐代又称金陵渡。“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存续1400多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河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街全长超过1500米,现在仍是镇江文脉所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最美运河地标、省长江百景和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旅游核心展示园。
古渡西津
作为镇江“水上门户”,西津渡附近曾长期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三国至南北朝,这里成了江防要地。
三国时期,这里驻扎过孙权的东吴水师。西津渡临江有一石叫蒜山,元代人编写的《至顺镇江志》说“山生泽蒜,因以为名”。据说周瑜、孔明曾会于此,共商抗曹大计,二人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计,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出大戏,为后人津津乐道,故蒜山又称“算山”。关于这个桥段,唐人陆龟蒙还写了一首《算山》:“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西津渡之名始于北宋,位于镇江城的西面,故称“西津渡”,并一直沿用至今。到了南宋,这里成了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
人来人往,渡口逐渐形成街市。六朝以来,岸边慢慢形成西津渡古街。北宋时期,西津渡已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集市,南北商旅,多经此出入。只是随着江海河岸的演变,西津渡的渡口功能丧失,演化成一条古街。
如今的西津渡古街区,有一处用玻璃罩罩住的“一眼看千年”考古探沟,直观展示古街的历史文化堆积层。第一层是清代路基,大约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路面为中铺石条,两边铺以块石;第二层路面主体为横向铺砖,旁边砖砌路牙,是明代烧制的青石小砖;第三、四层路面均为碎石夹夯土铺设,考古分析这一层不晚于唐代;第五层路面为土路,内含早期砖瓦及夹砂陶片,形成年代可能在唐以前;最下面一层是山体岩面,但明显经过人工打凿。
非遗传承
西津渡古街上,不仅能寻到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还藏着众多非遗小店。街区内共有3项国家级非遗、8项省市级非遗,他们的追求与坚守,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烙上亮丽的符号,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停驻、欣赏。
省级非遗“太平泥叫叫”体验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研学基地,极具地方特色,在一众店铺中,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体验馆,由一圈圈小蝌蚪状的泥叫叫组成的太极图,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作品叫《洪荒之子》。蝌蚪与蟾蜍都象征着生命,八卦之形的蝌蚪群,意为太极阴阳相生,展现生命的循环过程,2016年获得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二十多年来,周宝康在西津渡古街小码头街112号设立泥叫叫专卖店,以保护和传承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泥塑(太平泥叫叫)为己任,不断丰富和创新工艺流程和装饰纹样。
太平泥叫叫源于南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姚桥镇的千年古村落华山村特有的民俗玩具,像陶笛一样,可以吹出清脆响亮的哨声。太平泥叫叫是镇江独有的儿童玩具和吉祥物,承载着祝福天下太平的美好寓意。据说小孩子吹泥叫叫,就会吹去晦气,保佑平安。
制作太平泥叫叫,要选用镇江地区的山泥或者当地的老黄泥,黏性强,韧性好,不易开裂。制作过程要将泥土反复槌打,成为熟泥后才能捏塑。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象,以揉、搓、拍、捏等手法技巧,捏出造型拙朴、形神兼备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塑像。
成品的太平泥叫叫有牡丹纹样、梅花纹样、桃花纹样和鱼鳞纹样等,一个个又黑又亮,憨态可掬,充满乡土气息,凝聚着民族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传说张果老骑驴途经镇江时,吃了锅盖面,尝了肴肉,品了香醋后赞不绝口。非遗传承人周宝康就做了一个仙驴背三怪的泥叫叫,取名《镇江三怪》。这个设计精妙、形态可爱、能吹出响声的泥叫叫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旅游博览会铜奖。
古琴斫制技艺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技艺,远在唐代前后就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2023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在镇江传承已五代,镇江在一千多年前南朝时就出现著名的琴家戴颙,隐居今润州区南山,善斫琴,弹琴,留下“斗酒双柑听鹂声”的佳话。
位于西津渡古街云台居1幢104室的蔡伟古琴培训工作室,一直传承镇江古琴斫制技艺。古琴斫制技艺为全手工技艺, 选用100年左右梧桐木做面板,100年左右梓木做底板,定形琴颈,琴腰方正线条,挖槽腹,高音处略薄,低音处略厚,槽腹呈坡状,调整音律,定徽(音),继而髹漆,需漆树上提取出的生漆和鹿角磨成的鹿角霜形成灰胎,按粗、中、细,反复涂抹,打磨,试音,调整。完成灰胎后再罩面漆数次,推光,打磨,再试音,擦漆,上弦。
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蔡伟从事古琴斫制技艺39年,为国家级斫琴名录《中国古琴斫琴师名录》在册斫琴师。蔡伟承蒙庭训自幼习书画、雕塑,至十六岁学习斫琴技艺,二十六岁又得恩师广陵琴派宗师梅曰强指点,精深抚琴之道,更提升对琴音的认知,提高腹腔对出音的共振调整。蔡伟在镇江西津渡古街,多次举办古琴文化展示周系列活动和古琴作品鉴赏交流讲座,推广古琴斫制技艺,传承古琴文化。
锔瓷技艺源于宋代,目前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主要特征选料考究,锔钉、填缝材料是锔瓷技艺的关键。针对不同陶瓷器的修补需要,采取“平锔、工锔、花锔”等24种锔法,保持物品形态依旧,不走形。工艺精湛。采用“锻锔、錾刻、镶嵌”等136种工艺手法,注重打孔、锔钉、对缝等细节处理,保证对缝紧密、不渗漏。锔瓷技艺注重赋美。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和样式,在锔钉定位点记和布局审美上,着重于对称与自然。
江伟是江氏锔瓷、江氏漆缮双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祖传江氏锔瓷手工艺以芝麻钉和霸王钉的江南特色而闻名,在此基础上,江伟经过长期探索钻研,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成功复原了清代南派锔瓷的经典--芝麻钉,其特点钉大小如芝麻,但受力均匀,所修瓷器坚固耐久。
2017年江伟在西津渡创办工作室, 致力于瓷器、建盏、紫砂的创作和修复,积极开展非遗锔瓷、漆缮的传承和推广。江伟作为江氏锔瓷、漆缮双非遗传承人,不甘于仅通过灵巧的双手将破碎的瓷器修补还原,在发扬古老民间手艺“锔瓷”的同时,秉承“以匠心求创新,以古艺修沧桑”的宗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元素相结合,将每一件物品都视作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巧妙运用冲线或残缺,创造出更美的艺术,用“古艺匠心”让残破“脱胎换骨”。
文人墨客
李白、孟浩然、王安石、陆游等人,曾在西津渡古街最西端的玉山大码头候船过江,留下不少动人诗篇。唐代诗人张祜思愁万绪,在此写下《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是一首题壁诗,当初题写在西津渡(唐时称金陵渡)某座小楼的墙壁上。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有妙境,只是《题金陵渡》少了那声催人心魂的“夜半钟声”。如今,云台山下、待渡亭旁,矗立的正是张祜塑像。
当繁华褪去,
那些老街巷、老字号、
老味道都沉淀了下来,
根植于古城的灵魂深处,
成为文化和脉络,成为牵挂和情怀。
西津渡的碎片时光令人陶醉,
一城山水半城诗的镇江,
是您探寻世界不可错过的宝藏之地。
西津渡因“渡”而生,
是展示江河交汇、南北沟通、
文化交融的窗口。
戳这里关注我,看润州权威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