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一首顿悟诗,看透人生烦恼,如何才能做到不辜负生活?

文摘   文化   2025-01-22 23:15   宁夏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人生下来都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吃喝拉撒睡,高兴了笑,痛了会哭。

到懂事的阶段,这些“本能”也会增加很多,但是它们更多是以一种叫“习惯”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再往深处看,很多人的生活都只是在复制和复读自己的过去中度过。比如说按着生物钟作息;工作遵循着一套程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习惯”,简单来说就是每天基本都是在重复前一天或者前一段周期的所有动作。

如同一台被输入程序的机器般一遍又一遍在重复,以社会人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去处理事情,保证事情在符合一定情理的范围内开始、发展和结果,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这些“习惯”,是在潜移默化被灌输,和在人的经历中认知掌握到的。

01

但是,很多时候,这些“习惯”最终都是在为一样东西而服务,或者说这些“习惯”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赚钱”。

生活上的人情世故,家庭中的尽孝守家,学习上的刻苦努力,工作里的尽职恪守的等等,都是为了“赚钱”这个目标。

有了目标,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叫“烦恼”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源自于这个“赚钱”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是离自己心里的预期有些远。

或者说是因为在实现“赚钱”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造成的“烦恼”,比如说“马太效应”。

而要消除或者减少这些“烦恼”带来的困惑和突破这些限制,能做的就需要加倍的优化复制和复读这些“习惯”,并且把这些“习惯”更加往精细化来规范和形成。

更厉害一点的就是改变“习惯”,形成另一种更加优化的“习惯”。大概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墨守成规中脱身,从这个阶层跳跃到更上一个阶层。

说得有些深奥,换一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怎么活?

02

想不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有些混沌了。因为那样只是在“活着”,想清楚的人,则是在“生活”,区别就在于一个“求生存”和“在享受”。

最为直接体现的就是房子了。很多人在城市里,第一大事都是“买房”,安居对于一个普通人的作用不用多说了,因为这关乎到他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没有房子,在城市里就没有归属感,附加的其它如婚姻,孩子上学等等,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所以,很多人的努力方向就在于在城里拥有一套房子房子。憋着一口气,就为了心中心仪的那套房子。首付交上,然后背负二十三十年的房贷,人生的重心都在还房贷上。而对于那些不是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到城市里来安家,摆脱以前的生活,需要做的就是工作挣钱!

在城市里安家了,就代表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了吗?优越感就变得明显了吗?

可以想想,这是“活着”还是“生活”?

其实很多人穷其一生,奋斗一辈子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到达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而已。

听着有些扎心。

03

很多人没有想过,可不可以把在城里打拼挣到的钱和创造的价值带回自己的老家,自己劳作自给自足?这样的生活将会比在城里轻松多了,幸福值也会直线上升。

回老家种田的辛苦,和宁愿在城里工作的辛苦,不过是一种置换,但是现实中大多数人是看不透这一点,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一心要留在大城市,内心并不是说特别渴望出人头地,除了证明自己以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生活的安逸已经形成依赖。

简单来说,宁愿在城里被“套牢”,也不愿意回老家过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为自己动手,亲力亲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太辛苦了。

晚唐诗人罗隐写了一首诗叫《赠无相禅师》,他就很清楚说了人们的烦恼来源是什么,怎么样才能不辜负。


04

《赠无相禅师》

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

惟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

罗隐也是一个充满坎坷人生的人,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还创下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又十次落榜的记录,史称“十上不第”。在颠沛流离,四处求官的过程中,却又遇到晚唐的官场黑暗,加上黄巢之乱,更是见证了大唐王朝的崩塌。总之就是各种折腾,各种愤青,有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连他自己都在反驳人家对他嘲笑的时候,自嘲说:“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而在忧愁,烦恼,困顿和颠沛中,对现实无奈和失望之余,罗隐也经常到万寿寺听无相禅师讲经,借助参禅礼佛发泄郁闷之情,在听经礼佛中被无相禅师大彻大悟佛法的真谛,真正将生路与死门“两相忘”的高深境界所折服,对无相禅师却是发自内心地推崇,然后忽然顿悟了。

于是写下了这首《赠无相禅师》。

05

虽然说这首诗是和佛教有关,和禅理有关,但是用白话来说却很好理解。

“人人尽道事空王”这一句里的“空王”是佛教用语,佛的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故称“空王”,用现代化语言来说,意思是每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很多道理,心里也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好处。

“心里忙于市井忙”,大道理都知道,可是却终日瞎忙,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不是独居动物,每时每刻都处在俗世里,自然是逃不掉争名夺利的俗套里,或者就是为一日三餐和生活里的鸡零狗碎而忙碌,在这样的生活里,哪里有时间思考这些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是负累。

“惟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直到去到马当山上做客,才明白,原来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要达到“相忘”的境界,就是看透生死,“生死”都能看透,那么内心抛开那些物欲,不被财名所累,人才能活得轻松。

用心才感受人生,这样才不辜负生活,因为生活里不只是柴米油盐和钱财名利,还有诗和远方。

选择“活着”或者是“生活”,很多时候就取决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喜欢就关注威评书影史吧,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受!

请通过“点赞”给创作者鼓励↘↘↘
看完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威评书影史
接受诗评,书评,影评约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