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它比碳酸饮料还要伤心伤血管,且容易失眠、肥胖、抑郁!

健康   2024-10-06 08:17   山西  

能量饮料——这个以“提神醒脑、补充能量”为宣传卖点的产品,近些年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不过,众多顾客在品尝过后,往往忽略了它背后潜藏的健康隐患。实际上,持久且过量地饮用活力饮品,相较于汽水,对心脏及血管系统可能带来更为显著的损害。




全球卫生组织(WHO)以及众多国际研究资料指出,活力饮品内含的成分,特别是咖啡因及糖分的比例,远远超出了健康膳食所建议的限度。由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提供的一份研究数据揭示,大量摄取咖啡因能够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而加剧了心脏的负担。特别是针对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个体,这类饮料非但不能发挥恢复体力的功效,反倒可能成为病情恶化的“助推剂”。

心血管系统首当其冲

依据《中国心脏病概览》的统计信息,心血管疾病已攀升至中国民众死亡原因的首要位置之一。研究发现,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可达到每瓶240毫克甚至更高,远超普通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的上限。过量摄取咖啡碱会直接干扰心脏运作的正常状态,致使心律异常、心跳过速及突发性死亡的几率上升。

一项由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研究也指出,能量饮料会导致血压上升,特别是在原本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中。若持续下去,心血管系统所受负荷恐将提升,最终可能诱发心脏相关疾病的产生。正因为如此,许多权威机构都明确提出警告:有心血管问题的患者应避免或减少饮用能量饮料。


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能量饮料里高剂量的咖啡因,不仅有损心血管系统,还会给神经系统带来不良影响。其危害不容小觑。研究显示,过多摄入咖啡因会致使神经兴奋超限,呈现出焦虑、神经质之态,甚至出现抑郁症状。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在饮用能量饮料后,出现了睡眠障碍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超过75%的能量饮料消费者曾报告入睡困难、浅睡、频繁醒来等问题。长期失眠不仅影响情绪,还会引发更多健康问题,如肥胖、免疫力下降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指出,长期摄入能量饮料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肥胖问题日益突出

能量饮品中常蕴含丰富的糖分,某些品牌其糖含量几乎达到汽水类饮品的一倍有余。科学已证实,高糖分的饮食习惯与体重超标、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症密切相关。这种关联不容小觑,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中国营养学界的资料显示,每日糖分的摄入量应当控制在50克以内,而一瓶能量饮品就可能含有30克甚至更高的糖分。

国际糖尿病联盟强调,高糖饮食不仅加剧了脂肪的累积,还会促使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引起血糖水平的剧烈起伏。对于那些已经存在肥胖或代谢障碍的人群来说,能量饮品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像糖尿病、高血压这类与肥胖紧密关联的慢性病症,患病的风险将会显著提升。


如何避免能量饮料的危害?

尽管能量饮料广泛可见,但我们并非没有更健康的选择。对于那些习惯依赖能量饮料提神的群体,可以尝试逐步减少摄入量,并转向更为安全的替代方案,如多喝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户外运动等。

当存在必须摄取咖啡因的情形时,可以选择适量品尝咖啡,并确保每日的总体摄入不超过四百毫克的上限。与此同时,维持饮食的均衡性,通过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取量,并降低高糖、高脂肪食品在膳食中的占比,同样能够有效地降低相关的健康隐患。


建议

1. 限制咖啡因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不应超过400毫克,儿童、青少年则应进一步减少,最好控制在100毫克以下。摄入量若超出此范围,将可能引发健康风险,特别是对心血管与神经组织产生不良效应。

2. 少喝含糖饮品:能量饮料中的糖分是导致肥胖和代谢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高糖饮料,选择天然低糖饮品或自制健康饮料替代。

3. 改善生活习惯:相比依赖能量饮料提神,通过调节作息时间、增加体育锻炼和减少压力等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4. 及时咨询医生:如果长期依赖能量饮料且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肥胖问题和糖尿病前期症状的人群,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能量饮料看似是一种迅速恢复体力的便捷选择,但实际上它可能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的损害尤为显著。与其让能量饮料成为“隐形杀手”,不如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习惯,走出这条对健康的误区。


小燕分享健康经验
养生经典知识、养生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