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王昌龄传》记载:“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郞。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王昌龄出身寒门,却享有“诗家天子”之美誉。从气势磅礴的边塞诗到温婉细腻的宫怨诗,唐代近六分之一的七言绝句皆为其妙笔所成。王昌龄是如何登上诗坛巅峰,被冠以“诗家天子”的称号?《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第三期踏入唐代杰出边塞诗人王昌龄波澜壮阔的一生,细细品味他的传奇历程。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王昌龄的故乡地处长安的门户位置,自古就是军事上的扼要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据史料记载“沛公军霸上”,此地正是鸿门宴事件期间刘邦屯兵之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王昌龄对军事的敏锐洞察力与矢志报国的崇高情怀。然而家境贫寒又年少失怙,王昌龄早早便承担起支撑家庭生计的重担。这份沉重的责任像无形的枷锁,将他束缚在家乡这一方小小天地间,无法追寻更崇高的理想。他在《独游》中写道:“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手里提着垂钓而得的鲤鱼,眼睛却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振翅高飞、翱翔天际的鸿雁,王昌龄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驰骋于更为辽阔的天地。尽管眼下被一隅所困,但再艰苦的环境都未曾磨灭他的雄心壮志。他白日耕作于田间地头,夜幕降临时勤学不辍,期待终有一日梦想成真、天遂人愿。家境逐渐好转,在母亲的鼓励下,王昌龄结束耕读生活踏上了游侠的征途,“过华阴,赴大梁,访嵩山,北上太行,游猎邯郸”。王昌龄在游历途中得知边关战事频发,敌军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胶着的战况与受苦的百姓,深深触动了王昌龄的英雄情怀与卫国壮志,他在《少年行二首·其一》中写道:“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毅然前往边塞,期望一展鸿鹄之志。在唐代,节度使府中的文职常由才华横溢的文人来担任。幕府征辟制度激励着无数文人骚客怀揣满腔热情与抱负奔赴边塞,铸就了边塞诗的辉煌。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正是凭借入幕府的契机,得以实现宏伟的人生理想。王昌龄虽未能跻身幕府,但矢志不渝坚守边关,以游侠的身份随军从行。在与军营将士的相处中,他将所见所感倾注于笔尖,化为一首首诗作。透过他的诗句,我们深切体悟到将士“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的英勇无畏与豪迈气概;亦领略边疆“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的苍凉萧瑟与辽阔险峻;更从“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中感受到战争的惨绝人寰。在王昌龄所有诗作中,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展现了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的超高文学造诣,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华夏文学的灿烂银河之中,熠熠生辉。边疆局势日渐稳定后,亲眼看见战争惨烈景象的王昌龄,怀揣着改变朝廷边塞政策的志向,回到长安参加科举。虽顺利通过了科考,但所获职位低微,任职期间更是遭受谗言构陷而被屡屡贬谪,最终被贬至当时十分偏远荒凉的龙标(今湖南怀化)。在人生逆境中,王昌龄不曾沮丧颓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以“冰心”自喻,以此宣示高洁品质。在龙标任职期间,王昌龄非但没有被磨难击垮,反而爆发出更磅礴的生命力,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与敬仰。王昌龄编撰《诗格》,开设诗学公开课,践行“有教无类”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一片冰心”的崇高境界,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佳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以奋进不息与坚韧不屈,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大唐诗人奋斗史。他身处逆境而不失壮志,历经坎坷而愈显才华。尽管仕途屡屡受挫,王昌龄却始终坚守自我。他的傲人才华与无可比拟的诗坛成就,无愧于“诗家天子”这一美誉,乃名副其实的诗坛巨匠。
网址:http://whhlyt.n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