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承载的万年文化之旅

文摘   2024-12-15 18:23   江西  





(所有图片来源:万年县委宣传部)


江西,这片被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土地,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稻作文化印记。这里有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考古遗址;有发现驯化稻遗存的靖安老虎墩和东乡野生稻群落;还有出土青铜农具的新干大洋洲商墓和新干战国大粮仓考古遗址......


田水映天,千秋兴替。小小稻米聚散历史和文化的风云。江西人的勤劳和智慧就浓缩在这金灿灿、沉甸甸的稻谷之中。


(一)
稻之源:探寻稻作文化的起点

在我省东北部,鄱阳湖的温柔怀抱中,万年县静静地诉说着稻作文明的古老故事。这里,日照充足,水源充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片沃土,孕育了华夏最早的稻作文化。一万多年前,万年仙人洞的原始先民在此种下第一颗水稻种子,标志着华夏稻作文化的萌芽。



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晚期,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江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从最初的铁锸、铁斧,到后来的铁锄、铁镰,这些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促进了稻作文化的繁荣。人们用这些锋利的工具,开荒耕田,享受丰收的喜悦。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江西地区的先民们创造出了独特的耕作方式——“水耕火耨”。这种通过放火焚烧杂草后再放水耕作的原始方法,看似粗犷,却有效地控制了杂草的生长,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随着技术的进步,唐代时牛耕技术的引入和推广更是如虎添翼,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江东犁等先进耕作工具的应用,更是让江西乃至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焕发了勃勃生机。


进入宋元时期,赣鄱地区的稻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整地、育秧和田间管理三个方面的技术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物栽培技术体系。而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将目光投向田野,撰写出了《禾谱》《农器谱》《天工开物》《梭山农谱》等不朽的农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为后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极大地丰富了江西文化的内涵。 


稻米的历史是人类最壮丽的史诗,探寻江西稻作的起源就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寻根。



(二)

稻之韵:聆听稻香里的江南


漫步于万年县的田野,仿佛能穿越时空,聆听那从远古传来的稻香之歌。在这里,水稻不仅是大地的恩赐,更是文化的载体。万年农民凭借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创造了“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充满智慧的农谚,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而深邃的哲学思考。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为了放松心情,形成了《一根线》等民谣,《耘禾歌》《割禾歌》等民歌。稻浪翻滚的季节,歌声悠扬,如同潺潺溪水穿越岁月的沟壑,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之中。


在万年,稻作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日常饮食到宗教庆典,从结婚喜宴到艺术创作,稻作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万年人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劳动中与当地传统的民间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2014年,万年稻作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万年县下足功夫。他们引入专业团队,规划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着力建设农耕文化历史博览园、休闲体验园、健康养生谷使万年真正成为世界稻作文化的体验地。承办“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与稻作有关的国际会议,作为推介万年稻作文化的重要平台。先后开展了“黎明曙光 稻作源流”进校园宣传月活动、“稻作文化提升年”系列活动,举办二十四节气礼俗活动,挖掘农耕民俗进行艺术再创作和节目策划,将传统的洗牛、咬春、祭祖等民俗一一再现。创编非遗民俗节目《耘禾歌》,连续两年登上央视舞台,编排大型古装赣剧《嘉禾万年》,得到了省文化艺术基金支持。配合拍摄《江西史话》《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稻谷记》《农耕探文明》等大型考古纪录片和视频。


稻之韵作为万年县独特的文化旋律,是江西稻作文化绵延滋养的生动缩影,如河流般不息地灌溉着这片土地。



(三)

稻之道:稻浪里的丰产密码


每年盛夏,江西万年的山谷都会披上一层厚厚的青纱帐,贡谷历经半载,长成挺拔的绿色屏障。待其成熟,米粒细长洁白,晶莹剔透,散发诱人的光泽,这便是历史悠久的“坞源早”,自南北朝起便在江南广泛种植,明代更因其卓越品质成为皇家贡品,“万年贡米”之名由此远播。


江西稻作文化不仅带动了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农业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万年县大力发展贡米产业,让企业在保护与传承中唱主角,通过弘扬稻作文化,培育万年贡米品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奖励优质种植、品种培育及认证,并建设综合生态产业园促进乡村振兴。万年贡米集团建成年产20万吨优质大米的生产线,通过大米种植技术推广扩展种植面积40万亩。2018年,鲁花集团正式落户万年,投资5亿多元兴建鲁花(万年)米业项目。万年县已成功申报成为“中国贡米之乡”;万年贡米集团入选“中国粮油企业100强”和“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万年贡米”品牌价值已达9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稻作文化中蕴含的科技潜力正被逐步挖掘。东乡野生稻的顽强生命力激发了科研团队的灵感,他们通过对其根系的研究,成功克隆了关键基因,培育出全国首个菌根高效共生水稻品种——“赣菌稻1号”,为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的道路。


稻米的未来是人类永恒的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江西的稻作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向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稻作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江西发布






万年县媒体中心出品

一审:张诗雨

二审:汪诗雨

三审:李平山

签发:胡光华

新闻热线:0793-3833065

投稿邮箱:wntxsnews@126.com


万年之窗
讲述万年故事❤️传播万年声音❤️展示万年形象❤️沟通万年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