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921 | 奉献一生 为国为学——访谈韩正康先生

文摘   2024-11-12 20:45   江苏  

导读 · PREAMBLE



这是一篇对韩正康老先生——一位资深畜牧兽医专家的深度访谈记录。韩老先生已有九十多岁高龄,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对畜牧兽医事业的深厚情感缓缓为我们讲述着亲身经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及一位科学家对国家和科学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文章从韩老先生的早年求学经历开始,讲述了他如何在战乱时期坚持学业,最终选择了畜牧专业,并在中央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深造。我们了解到,韩老先生的学术生涯与国家的动荡和建设紧密相连,他的选择和努力,不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也为后来的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韩老先生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贡献让我们深受触动。他不仅参与了中国第一部《家畜生理学》教材的编纂,还在国内科研条件艰苦的时期,坚持研究,为中国的家畜生理科研填补了空白。他的工作不仅限于理论研究,还包括了对实际畜牧养殖品种改良的指导和实践


韩老先生虽已退休,但他依旧怀揣着对后辈的期望和对畜牧兽医事业的持续关注。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一位科学家的生平,还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




一 · 人物介绍




韩正康,家畜生理学家浙江慈溪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系。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南京农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五十年代在国内首先利用瘘管法研究猪的消化生理及反刍家畜牛、羊营养生理和中国黄牛、水牛、牦牛的泌乳生理,填补了我国家畜生理研究中的空白。


近年来,重点研究家畜生长调控,取得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新成果。主编《家畜生理学》,编著《动物泌乳生理》和《猪的消化代谢》。




二 ·初入雅舍




提前与先生商定好日期,6月13日下午三点,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位于南农家属楼的韩老先生家。屋子不大,摆设简朴却十分整洁,沉淀着厚重的岁月感,虽然离约定的时间还早,但老先生已在书房等待多时。走进书房,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巨大的书架,有略微泛黄的装订本,但也不乏外观精美的印刷书,想来老先生阅读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荒废。其中大多是畜牧方面的专业书,除中文外,还有英文和俄文的原版书,几本词典穿插其中。我几乎能想象老先生一边读书,一边用手指摩挲着词典的书页,阳光从窗边洒落,严谨而祥和


一些旧书的边缘粉落,想必是往日里,老先生时常翻阅,爱不释手。我们在沙发上落座,面前的茶几上茶香氤氲,与书香混为一体,跨越时代的采访就在此间铺展开来。


韩老先生年事已高,九十多岁高龄却尽显睿智,双眼不含一丝淤浊,和我们交谈过程中一直面带微笑,慈溪口音也十分可爱,若不是发已花白,你很难相信这样一位思路清晰的有识之士已入耄耋之年




三 ·少年求学时



韩老先生是1943年高中毕业的,在浙江参加的“高考”,当时可以填报三个志愿,韩老先生都填报了畜牧专业,可见投身于畜牧这一梦想的种子很早就在老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后来老先生考入中央大学。在抗战期间,由于日本的轰炸,中央大学搬到重庆。老先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百密一疏,去重庆的路费无法解决,只好作罢。那个时候存留了很多高中毕业生,众多学界的有识之士筹备了一所“立浙江战时大学”,后为纪念辛亥革命为国殉难的先烈英士,改名为英士大学。韩老先生最后进入了浙江英士大学,那时候英士大学有三个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老先生选择进入畜牧系学习。


谈及自己大学三年的经历,韩老先生流露出遗憾但欣慰的神情。大学第一年老先生在英士大学学习。第三年抗战结束,中央大学从重庆搬回南京,并且开始招生。他就跟着高中毕业生一起参加学考,成功通过并进入中央大学学习


毕业后,中央大学请老先生留下来做助教,后来让他继续进修,去莫斯科大学留学。回国后,北京农科院研究系请他过去,但是老先生依然选择回到南京,回到母校。现在回想起来,要是韩老先生那时候选择去了北京,后来的条件和情况都会好很多,但是老先生对自己选择回到母校不后悔


谈到老先生去苏联留学的经历,韩老先生是1954年先在国内的俄语学院学习了一年,也就是学术预备部。这一年中,老先生每天学习俄语,翻译了一些俄语的书籍。另外,韩老先生还学习了哲学,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到了苏联之后,在苏联进修,要通过学位的话首先要通过考试,其次还要答辩。韩老先生在苏联农学院做实验,考试和答辩则是在莫斯科大学。韩老先生说,重点是在苏联学习了家畜生理,而不是笼统的动物生理。





四·为国奋斗时



1952年南京农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老先生留校作为第一届辅导员


当时其实还有其他工作机会,比如在苏联的时候,研究人体和动物方面,或者到科学院去,以及到北京大学进行授课等。但是老先生决心一定要研究大动物,而且一定要研究奶牛。当时,包括英美苏等大国在内,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奶牛泌奶,为了进一步学习奶牛相关的知识,延续之后的研究,在英美不具备这样的学习条件的时候,老先生前往了苏联农科院生理研究所学习,四门课的考试答辩都在莫斯科大学进行。


在中苏关系尚好的时候,北京农科院建立生理研究室,聚集了一大批北京大学的学习生理和解剖的学生,邀请当时只有三十七岁左右的老先生去主持项目,北京虽然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好,但是老先生拒绝了邀请回到了南京,成为南京农学院兽医系的基石之一。中国家畜生理科研这个空白,要由老先生一点点填补。当时国内采用美国的duck's教材,国家准备制订第一部教材的时候,老先生也主动站出来联合北京农大、东北农大的老教授,北洋大学毕业的生理研究生博士生,还有一些医学研究生和博士生。能力不看资历,老先生作为其中最年轻的教授,却担起了组长的重任,联合大家一起编纂了教材《家畜生理学》。1959年全国性的研究生班开始招生,一开始八十八个人招三个人,后来扩招到十个人。1984年,南京农业大学最早开始招博士生。全国研究这方面的教授汇聚于此,师资力量雄厚,人们称之为畜牧兽医的摇篮


科研方面,美国和苏联在做的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小有成果,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老先生及当时的畜牧兽医教授们只得另辟蹊径。后来根据中国条件,为了满足人们的肉产品需求,老先生开始研究猪的消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老先生转而研究黄牛等,目的是使得喂小牛的牛乳向商品化的牛奶靠近。


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原本科研规划由苏联方面制订,现在只能自力更生。我们中国开始自己研究,由中央主持,安排一批老专家在北京制订规划,这批老先生都是英美回来,年过古稀开始做研究。年仅三十九岁的老先生也受邀参加,去制定生理方面的科研方向,以及主持相关课题,课题主要分消化代谢和泌乳。农业部在南农成立国家唯一的家畜生理研究室,给老先生十个编制研究人员,后来这个研究室发展成为国家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并延续至今。老先生招收研究生的时候,男女一律平等,女的研究生中也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不再一一列举。后来国家成立一个动物生理生化的学位,属兽医学位的一个分支,老先生为第一任理事长,跟德国合作,兼顾教育和科研。


韩老先生就中国的畜牧养殖发展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中国有优质的本土猪种,如太湖猪,这种猪的繁殖能力很强,外国的猪要杂交改良的话,也是用的太湖猪、淮阴猪种。而浙江那边也有东阳猪、金华猪。中国猪种虽然肉质鲜美,但是长得很慢,所以中国也需要引进外国猪进行改良。外国最有名的猪即英国的约克夏猪(大白猪),还有一种巴克夏猪(黑猪,最早可追溯到约300年前),还有一种最有名的从约克夏猪选种而成的兰德瑞斯猪(即长白猪,中国大量引进,生长快、瘦肉率高、但味道差)。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省份基本上具有自己的猪种,江苏的猪种即为南京农业大学参与研究的,由淮阴猪与约克夏猪杂交成的辛汉普猪。做猪的新品种一定得有人一辈子坚持研究、坚持培育,但是如今坚持做研究的人太少了。老先生的话语中暗含了对我等晚辈的殷切期望




五·功成身退时




采访结束全体成员与韩正康老先生合影


老先生将自己一辈子奉献给了中国的畜牧兽医事业。退休后,终于有时间安享晚年。他虽然不再处理中国的兽医研究和南农动物生理组的日常工作,但依旧时常关心着兽医的发展,关心着中国畜牧养殖行业的点点滴滴


聊天过程中老先生还经常提起他的一些得意门生,有在南农教书的,也有在禾丰集团做高层的,还有更多继续在兽医方向摸爬滚打做着科研的,谈及他们时,老先生都满脸的骄傲和自豪。在子女的照顾下,老先生时常会在海南等地生活,这样的幸福我想也是其一辈子为国奉献所应得的吧。


采访者:金洁南 颜 莎 王子凝 李宸健 吴昊泽




图文 | 动物医学院
编辑 | 仲书葶
校对 | 田文秀 杨昱茗 王浡然
 审核 | 姜岩

往期回顾👇

魔法森林,星辰之舞 | 动科院&动医院周末舞会报名开启!

超越自我,“羽”时俱进——2024年动医院研究生羽毛球趣味活动

“以乒会友,燃动金秋”|2024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究生乒乓球比赛顺利举办

新生入学教育 | 第十一届“医家艺”寝室文化大赛圆满结束

萌宠暖心,抚慰心灵 —— 走进抚慰犬的奇妙世界,共享治愈之旅



动医成长记
活力 青春 交流 新力量\x0d\x0a南农动医人自己的平台
 最新文章